支咳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十咳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ī ké

2 英文參考

cough with epigastric fullnes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支咳爲病名,十咳之一,又名支嗽[1]。指咳嗽兼見心下硬滿引痛者[1]。《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三曰支咳心下硬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

參見咳嗽痰飲咳嗽十咳

咳嗽爲病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義[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多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於肺所致[2]。《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子肺也。”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爲主;內傷者,以調理臟腑氣血爲主[2]咳嗽從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溼咳暑咳、火咳、食咳等;從臟腑氣血分,有肺虛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勞嗽氣嗽瘀血嗽等;從咳嗽的時間與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乾咳嗽呷嗽啞嗽頓嗽[2]

痰飲咳嗽爲病證名,指痰飲病所致的咳嗽[3]。《丹溪心法附餘·咳嗽》:“辰砂半夏丸,治一切痰飲咳嗽。”《醫門法律·咳嗽續論》:“蓋以咳嗽必因之痰飲,而五飲之中,獨膈上支飲,最爲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無外邪,而支飲漬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痰飲咳嗽,如見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咳引脅痛者,治宜溫化,用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等方[3]。逐飲,用十棗湯等方[3]。如見畏寒肢冷,水腫,脈沉細等腎陽不足虛象者,當兼溫陽利水,可用真武湯腎氣丸等方[3]

十咳風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厥陰咳十種咳嗽[4]。見《備急千金要方·咳嗽》。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6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