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訂嚴氏濟生方》:枳殼丸
2.1 處方
皁角1挺(去黑皮,微炒)枳殼(去瓤,麩炒)川大黃60克(銼,微炒)羌活(去蘆)木香(不見火)橘紅 桑白皮(蜜水炙)香白芷各60克
2.2 製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2.4 用法用量
2.5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3 《聖惠》卷二十一
3.1 方名
3.2 組成
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丹蔘半兩,赤茯苓1兩,川升麻1兩,黃耆1兩(銼),防風3分(去蘆頭),羌活1兩,人蔘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2分,薏苡仁2兩,桂心1兩,生乾地黃2兩。
3.3 主治
偏風不遂,心神煩悶,言語謇澀。
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藥禁忌
忌生冷、油膩、豬、雞肉。
5 《聖濟總錄》卷九
5.1 方名
5.2 組成
枳殼(去瓤,微炒)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人蔘1兩半,羚羊角(鎊)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2兩,升麻2兩,熟乾地黃(焙)2兩,黃連(去須)2兩,甘菊花1兩,乾薑(炮)1兩,薏苡仁(炒)1兩,桂(去粗皮)1兩。
5.3 主治
偏風不遂。
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溫酒送下,1日2次。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 《聖濟總錄》卷十三
6.1 方名
6.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去叉)1兩,人蔘1兩,乾薑(炮)1兩,黃連(炒,去須)1兩,薏苡仁1兩,升麻1兩,桂(去粗皮)1兩,菊花2兩,生乾地黃(焙)2兩,羌活(去蘆頭)1兩半,羚羊角(鎊)1兩半。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7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7.1 方名
7.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2兩,牽牛子(揀擇)4兩(1半炒,1半生,搗羅取粉1兩半,餘者不用),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檳榔半兩(銼),木香1分。
7.3 功效
7.4 主治
7.5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欲利加丸數。
7.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8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8.1 方名
8.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人蔘半兩,五味子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石斛(去根)1分,訶黎勒皮1分,甘草(炙,銼)1分。
8.3 功效
勻氣寬膈。
8.4 主治
8.5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8.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9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9.1 方名
9.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搗末,米醋2升別煎如青)1兩,木香1兩,薏苡仁1兩,黃連(去須)1兩,大黃(銼,炒)1兩,人蔘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蠡實(微炒)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別研)1兩。
9.3 主治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煎黃耆湯送下,日晚再服。
9.5 製備方法
10 《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10.1 方名
10.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人蔘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石斛(去根)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半,鹿角膠(炙燥)1兩半,薏苡仁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犀角屑1兩半,檳榔仁(銼)2兩,訶黎勒皮2兩。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1日2次。
10.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1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11.1 方名
11.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白朮1兩,人蔘1兩,甘草(炙,銼)1兩,地骨皮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
11.3 主治
骨蒸勞瘦,飲食不爲肌膚。
11.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米飲送下。
11.5 製備方法
上爲末和勻,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2 《聖濟總錄》卷一○○
12.1 方名
12.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1兩,犀角(鎊)半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檳榔(煨)2個,柴胡(去苗)1兩半,半夏(湯洗,焙乾,爲末,薑汁和作餅,曬乾)1兩,大黃(銼,醋拌炒)1兩。
12.3 主治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
1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小豆大。
13 《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13.1 方名
13.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3兩,生乾地黃(焙)2兩,防風(去叉)2兩,五加皮(銼)2兩,羌活(去蘆頭)1兩,黃耆(銼)3兩。
13.3 主治
毒氣下注,腳膝腫赤作瘡。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早、晚食前溫酒送下。
1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4 《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14.1 方名
14.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防風(酒浸1宿,去叉,焙)半兩,槐花(麩炒)半兩,荊芥穗半兩,薄荷半兩,甘草(炙)半兩。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1日3次,不拘時候。
1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5 《聖濟總錄》卷一五五
15.1 方名
15.2 組成
枳殼2兩(漿水浸1日,去瓤,煮令爛,研作糊),木香(炒)1兩。
15.3 主治
妊娠腹痛,一切氣疾。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15.5 製備方法
16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16.1 方名
16.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黃)4兩,乾薑(炮裂)2兩,白朮(銼,炒)3兩,半夏2兩(湯洗去滑,焙乾)。
16.3 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漸加至2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16.5 製備方法
17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17.1 方名
17.2 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1兩1分,訶黎勒(煨,去核)2兩,當歸(切,焙)3分,大黃(銼,炒)3分,防己3分,芍藥(微炒)3分,郁李仁(酒浸,去皮)1兩,木香半兩,芎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牽牛子1兩(炒,搗取半兩用)。
17.3 主治
17.4 用法用量
1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19 《濟生》卷四
19.1 方名
19.2 組成
皁角(去黑皮,微炒)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川大黃2兩(銼,微炒),羌活(去蘆)2兩,木香(不見火)2兩,橘紅2兩,桑白皮(蜜水炙)2兩,香白芷2兩。
19.3 主治
19.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米飲或薑湯送下。
19.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0 《御藥院方》卷三
20.1 方名
20.2 組成
京三棱(炮)2兩2錢,蓬莪術(炮)2兩2錢,白朮1兩半,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白茯苓(去皮)1兩半,檳榔1兩,木香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夏(湯洗7次)1兩,黑牽牛3兩(炒)。
20.3 功效
20.4 主治
20.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後溫生薑湯送下。
20.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21 《衛生寶鑑》卷十八
21.1 方名
21.2 組成
21.3 功效
21.4 主治
產後大小便澀滯,及飯食不化。
21.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溫水送下。
21.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2 《活幼心書》卷下
22.1 方名
22.2 組成
枳殼不拘多少(銼片,麥面炒過,以清油潤透1宿,焙乾)。
22.3 主治
22.4 用法用量
兒小者,每服1-2丸,用甘草,糯米煎湯化下;兒大者,丸如綠豆大,每服30-50丸,食前溫米清湯送下;小腑熱閉,用車前子煎湯,候溫,空心服之。
2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芡實大。
24 《普濟方》卷一九二引《經驗良方》
24.1 方名
24.2 組成
枳殼(炒)、香附子(炒,去毛)、茴香(微炒)、蘿蔔子(微炒)各等分。
24.3 主治
24.4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煎橘葉湯送下。
24.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25 《普濟方》卷一八一
25.1 方名
25.2 組成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蓬莪術半兩,薑黃1錢,半夏(洗7次)1錢,甘松(去土)1錢,陳皮(去白)7錢半,大麥(炒)7錢半。
25.3 功效
25.4 主治
酒食所傷,胸中噎塞不通。
25.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後陳皮湯送下。
25.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27 《普濟方》卷二九七
27.1 方名
27.2 組成
先穗子3兩,皁角1兩(去皮,酥炙黃),枳殼2兩(去瓤,生)。
27.3 主治
27.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服。
2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8 《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28.1 方名
28.2 組成
枳殼(整個,去瓤)4兩(每個入巴豆3粒,麻線十字扎定,用水5-6碗煮透,去豆,將枳殼切碎,曬乾),橘紅皮1兩,青皮1兩,廣木香(不見火,研)3錢。
28.3 主治
噎膈。
28.4 用法用量
臨臥服50丸。
28.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陳老酒,陳粳米粉打糊爲丸。
31 《聖惠》卷五十
31.1 方名
31.2 組成
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1兩,檳榔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羚羊角屑1兩,赤芍藥1兩,赤茯苓2兩,前胡2兩(去蘆頭)。
31.3 主治
3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31.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2 《聖惠》卷二十四
32.1 方名
32.2 組成
枳殼3兩(麩炒微黃,去瓤),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獨活1兩半,白蒺藜1兩半(微炒,去刺),牛蒡子1兩,薏苡仁1兩。
32.3 主治
32.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以溫水送下。
3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3 《聖惠》卷八十八
33.1 方名
33.2 別名
33.3 組成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人蔘3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柴胡3分(去苗),桂心1分。
33.4 主治
33.5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溫水化破服之,1日3次。
33.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綠豆大。
33.7 附註
35 《聖惠》卷五十一
35.1 方名
35.2 組成
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石膏1兩(研,水飛),牛蒡子半兩(微炒),前胡1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羚羊角屑3分,赤茯苓3分,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35.3 主治
3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良久,煎竹葉湯送下。
3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6 《聖惠》卷五十八
36.1 方名
36.2 組成
枳亮1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芒消1兩。
36.3 主治
大腸結實。
3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生薑湯送下。
3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7 《聖惠》卷五十九
37.1 方名
37.2 組成
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黃連1兩(去須,微炒),蕪荑仁1兩(微炒)。
37.3 主治
氣痢,久不止。
3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3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以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38 《聖惠》卷六十五
38.1 方名
38.2 別名
38.3 組成
38.4 主治
一切風熱生瘡疥。
38.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以溫酒送下。
38.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8.7 附註
39 《聖惠》卷六十六
39.1 方名
39.2 組成
枳殼1兩半(麩炒微黃,去瓤),玄蔘1兩,漏蘆1兩半,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黃耆2兩(銼),營實1兩,牛蒡子2兩(微炒),露蜂房半兩(微炙)。
39.3 主治
瘰癧結腫,穿潰生膿。
3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3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