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zhī mǔ shí gāo tāng
知母9克 石膏12克 葛根 萎蕤各6克 甘草 黃芩 升麻 人蔘 杏仁 羌活 防風各4.5克
上藥哎咀。
治風溫之病,因發汗後,身體不惡寒而反惡熱,無下證者。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取汗。
《傷寒總病論》卷五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麥門冬、粳米。
清裏熱。
表邪已解,裏熱自汗。
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
燥火喘逆,口渴身熱,面赤多汗,脣焦喘咳氣逆;痰火嘔吐,痰火咳嗽。
知母、石膏、地骨皮、麥冬、天花粉、甘草。
燥熱痿軟,燥火傷氣,口燥脣焦,皮毛幹揭,手足痿軟,不能行動,右脈洪數者。
知母、石膏、麥冬、甘草、粳米、竹瀝、燈芯。
外感煩渴,霍亂吐瀉後,心下煩悶,渴而引飲,脣口乾燥,脈多沉滑,或見沉數,或見躁疾。
虛人,加人蔘;渴甚,加天花粉。
知母、熟石膏、竹葉、麥冬、連翹、牛子(炒)、黃芩、黃連、生地、淮通、花粉、葛根、甘草。
痘證餘毒未盡,發渴者。
水煎,熱服。
知母1錢5分,熟石膏1錢5分,連翹(去心)1錢5分,黃柏1錢,花粉1錢,陳皮8分,薄荷7分。
蝦蟆疫毒,少陽受病,耳鳴筋痛,口苦咽乾。
水煎服。與小柴胡湯間服。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麥門冬。
陽明胃熱。
知母、石膏、人蔘、麥冬、甘草、元參、竹葉。
麻疹見形,餘熱不退者。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