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60年代,Andrews研究了120名未經正畸治療的正常合,提出了正常合六項標準。在此基楚上,於70年代初設計出直絲弓矯治器的系列託槽與頰面管。新的矯治器源於方絲弓矯治器,但卻消除了在弓絲上彎制第一、二、三序列彎曲的必要,一根有基本弓形的平直弓絲插入托槽,就可以完成牙齒三方位的移動;治療結束時,完成弓絲也完全平直,所以稱爲直絲弓矯治器 (Straight Wire Appliance 簡稱SWA)。直絲弓矯治器又稱預置矯治器(Preadjusted Appliance), 該矯治器用託槽定位牙齒,很少彎制弓絲,不僅簡化了臨牀操作、縮短了就診時間,而且避免了因弓絲彎制誤差造成的牙齒往返移動,使牙齒定位更精確、迅速,療程也得以縮短。直絲弓矯治器自問世之日便很快得到應用推廣,其後經過Roth, Bennett, McLaughlin 等改進,迄今在發達國家已爲80%以上正畸醫師所使用。與此同時,矯治技術方面也日趨成熟,將方絲弓矯治技術支抗控制下在方形弓絲上的牙齒整體移動與Begg矯治技術細絲輕力、組牙滑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
3 正常合六項標準
(1)磨牙關系
上頜第一恆磨牙近中頰尖咬合於下頜第一恆磨牙近中頰溝上;同樣重要的是上頜第一恆磨牙的遠中頰尖咬合於下頜第二恆磨牙近中頰尖的近中斜面上,上頜尖牙咬合於下頜尖牙和第一雙尖牙之間 。
(2). 牙齒近、遠中傾斜(冠角、軸傾角)
牙齒臨牀冠長軸與合平面垂線所組成的角爲冠角或軸傾角(tip),代表了牙齒的近、遠中傾斜程度。臨牀冠長軸的齦端向遠中傾斜時冠角爲正值,向近中傾斜時冠角爲負值。正常合的冠角大都爲正值 。
(3) 牙齒脣(頰)—舌向傾斜(冠傾斜、冠轉矩)
牙齒臨牀冠長軸的脣(頰)舌向傾斜度稱爲冠傾斜或冠轉矩(torque)。不同牙齒有不同的冠轉矩:上切牙冠向脣側傾斜而下切牙冠接近直立;從尖牙起,上、下後牙牙冠都向舌側傾斜,磨牙比雙尖牙更明顯 。
(4)旋轉
正常合應當沒有不適當的牙齒旋轉。後牙旋轉後佔據較多的近遠中間隙;前牙正好相反,佔據較少的近遠中間隙。
(5) 間隙
(6) 牙合曲線
正常合的縱合曲線較爲平直,或稍有Spee氏曲線,Spee氏曲線深度在0-2 mm。Spee氏曲線較深時,上頜牙齒可利用的合面受限,上牙弓間隙不足以容納上牙。整平較深的Spee曲線將使下牙弓的周徑和弓長增加,使下牙弓的合面能與上牙弓建立良好的合接觸。顛倒的Spee曲線爲上頜牙齒提供的合面過大,上牙的間隙過多 。
未經正畸治療的正常合羣體中牙合可能存在着某些差異,但卻都符合上述六項標準,偏離其中任何一項或幾項,即會造成合關係異常。正常合六項標準是合的最佳自然狀態,也是正畸治療的目標。
4 直絲弓矯治器的原理
直絲弓矯治器的託槽是矯治器的關鍵部件。矯治目的、即所希望達到的牙齒位置,包括近遠中的傾斜,脣(頰)舌向傾斜,以及內、外側位置都已包含在託槽之內,因而不用像標準方絲弓矯治器那樣在弓絲上彎制三種序列彎曲。
(1) 消除第一序列彎曲
正常牙齒在牙弓中的脣(頰)-舌位置有所差別,若以牙齒脣(頰)面的最突點至牙齒接觸點連線的距離代表牙冠突度,各個牙齒的冠突度都不相同,這種差別在上牙弓較下牙弓更明顯。例如上頜側切牙較靠舌側、冠突度較小;尖牙較靠脣側,冠突度較大 。
標準方絲弓矯治器需要在弓絲上彎制第一序列彎曲使牙齒到位並保持在這一位置;直絲弓矯治器通過調節託槽底的厚度,自動完成這種牙齒移動,使牙齒在牙弓中保持正確的脣(頰)舌位置關係。
上頜第一磨牙頰側尖連線與牙齒接觸點連線成10°角;下頜第一恆磨牙近中頰尖與遠中頰尖連線與牙齒接觸點連線平行。以此設計磨牙帶環頰面管的補償角度(offset)。
(2) 消除第二序列彎曲
以上頜尖牙爲例:正常上頜尖牙牙冠長軸向遠中傾斜,冠長軸與合平面垂線之間的成角爲11°。標準方絲弓矯治器在粘着託槽時將託槽向近中適量傾斜或在弓絲上彎制第二序列彎曲來使牙齒達到這種位置。直絲矯治器託槽的槽溝包含了11°的角度,弓絲納入槽內時將自動產生11°的向遠中傾斜的力,當弓絲恢復原來的平直形狀時牙齒就完成了所需要的移動,冠向遠中傾斜11°。
直絲矯治器的託槽,根據不同牙齒的位置,在槽溝上加入了不同的近遠中傾斜角度(tip)。注意此角度依據臨牀冠確定而不是整個牙長軸。
(3) 消除第三序列彎曲
正常合上頜尖牙牙冠稍向舌側傾斜,轉矩角-7°。標準方絲弓矯治器在脣弓上彎制第三序列彎曲,加轉矩力,然後,當弓絲固定入槽內時,牙齒會受力產生控根移動。直絲矯治器託槽在託槽底上加入了-7°的角度。當直絲納入槽內後,將受扭曲而自動產生使牙冠舌向傾斜7°的力,直至牙齒達到這一位置時,弓絲恢復直線並不再受扭力。不同牙齒託槽上所加的脣(頰)舌向轉矩角見。同樣,此角度是依賴臨牀冠長軸而不是牙根長軸。
以上三點爲直絲弓矯治器託槽最基本的特徵。
(4). 抗旋轉與抗傾斜
對於拔牙病例,爲防止拔牙隙兩側牙齒在受牽引移動時發生傾斜、旋轉,直絲弓矯治器在相應牙齒的託槽上增加了抗旋轉、抗傾斜設計。
(5) 自動牙齒旋轉
5 直絲弓矯治器的設計
1. Andrews直絲弓矯治器
1970年Andrews設計出標準直絲弓託槽(Standard SWA),用於ANB角小於 5°的不拔牙病例,託槽所包含的角度數據完全取自於他研究過的非正畸正常合的標準。不久,他又設計出拔牙病例用直絲弓託槽(Translation SWA),根據支抗的需要,在託槽上增加了抗傾斜(tip)和抗旋轉(offset或稱rotation)成分,並根據ANB角的大小設計出三種不同的切牙託槽
Andrews設計的直絲弓矯治器託槽種類過於繁多。首先要根據拔牙或不拔牙選擇“標準式”(standard)或“拔牙式”(translation);其次要根據患者ANB角的大小區分使用三種不同類型的切牙託槽;最後,對拔牙病例還要根據支抗的大小確定三種不同型式的尖牙與後牙託槽。Andrews的初衷是使他的矯治器能適合於每一個特定的患者,但結果卻事與願違。12種不同託槽系列,每一系列中每個牙齒的設計又各不相同,如此繁雜的系統,使得臨牀使用很不方便。
2. Roth直絲弓矯治器
Roth根據多年臨牀應用Andrews直絲弓矯治器的經驗,於1976年對Andrews託槽進行了改良。Roth的主要設計思想爲:
1)一種託槽系列適合於大部分患者。
3)允許牙齒輕微傾斜移動,而不像Andrews託槽那樣完全整體移動牙齒。
4)切牙託槽的位置稍靠切緣,以省去弓絲的代償彎曲。
Roth改良後的直絲弓矯治器託槽的各種數據如表7-7 。改良後的直絲弓矯治器很快得到廣泛使用。
3. MBT直絲弓矯治器
Bennett與McLaughlin根據自己多年使用直絲弓矯治器的經驗,特別是根據使用滑動法關閉拔牙間隙的新的矯正需要,1993年對直絲弓矯治器的託槽設計進行了改良。其主要差別在於調整了一些託槽的轉矩角,以克服直絲弓矯治器常常因轉矩不足或不當,需要在弓絲上進行轉矩處理的缺點;在外形上尖牙和雙尖牙託槽不再附有牽引鉤。其後進一步改進,1997年他們與Trerisi共同發展出MBT直絲弓矯治器。
4. 中國人直絲弓矯治器
八十年代末,北京醫科大學口腔正畸科將直絲弓矯治器引入我國正畸臨牀,並於九十年代初開發出國產直絲弓矯治器託槽和磨牙頰面管;其後,對正常合的研究得出中國人直絲弓矯治器全部基礎數據。
上述直絲弓矯治器託槽,雖然在設計數據上有所差別,但卻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徵:
1) 0.022×0.028英寸槽溝
2) 雙翼、寬託槽
3) 多爲普通大小、不鏽鋼材質
4) 所有託槽所包含的數據設計都是相對於牙冠、且轉矩置於託槽底
5) 託槽的遠中齦側翼上置有永久性識別標誌
6 矯治程序
直絲弓是指源於方絲弓矯治器, 遵循方絲弓矯治器的治療原則, 但又有自己的特徵:
(1) 強調託槽粘着位置的精確
(2) 常將第二磨牙包括於矯治器內
(3) 高彈性弓絲的廣泛應用
(4) 使用弱而持久的矯治力(50-150克)
(5)強調牙弓完全整平
(6)第一階段排齊整平牙弓時, 爲防止前牙脣傾與覆合加深,採取尖牙向後結紮(Laceback) 和末端弓絲回彎。
尖牙向後結紮指用結紮絲從牙弓最遠中的磨牙頰面管至尖牙託槽之間進行“8”字形連續結紮(圖7-88 )。所有拔牙、不拔牙病例,只要不希望尖牙冠長軸前傾者都要採用。
末端弓絲回彎(回扎) 是指將頰面管後方的末端弓絲緊貼頰面管向齦向彎折90°;或者是在頰面管近中稍稍離頰面管處的弓絲上彎“Ω”曲,然後將“Ω”曲與頰面管結紮。
(7) 第二階段關閉拔牙隙時, 可沿用關閉曲法, 但提倡使用滑動法。
滑動法是指牙弓完全整平後,使用0.019×0.025英寸不鏽鋼方絲,在尖牙託槽近中弓絲上置牽引鉤,用50—150克頜內牽引力,一次完成6個前牙的後移和控根。並通過支抗控制,在關閉拔牙間隙關閉的同時矯正磨牙關系。
滑動法是直絲弓矯治技術特有的關閉拔牙間隙的方法。(8) 保持:如果有條件,可以讓患者矯治後戴正位器(positioner),以進一步進行合的微小調整。最後,讓患者戴用Hawley氏活動保持器0.5~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以穩定最終的矯治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