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痹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十二經筋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òng chūn bì

2 英文參考

tendo ndisease of bladder meridi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仲春痹爲病證名[1]仲春痹又名足太陽經筋病候[2]十二經筋病中的足太陽筋病[2][3]。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這是以手足陰陽之筋應四時、十二月[3]足太陽痹症多發生於二月(仲春)[3]。《靈樞注證發微》:“此證當發於二月(指農曆)之時,故名之曰仲春痹也。”《黃帝內經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仲春痹也。”熱者無用燔針[3]

參見足太陽經筋足太陽經筋十二經筋之一[4]。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起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於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部,在足背外側循行的一支結於足跟,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從外踝分出的一支,結於腨外(腓腸肌部),上行至膕窩內側緣,與胭部的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經軀幹挾於脊柱兩旁到項部;由此分出一支別入於內,結於舌根;直行的一支從項上結於枕骨,經頭頂行到顏面,結於鼻;再由鼻部分出維絡上眼瞼,形成目上綱然後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另一支從腋後進入腋下,向上繞行出於缺盆,上結於耳後顳骨乳突;還有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結於鼻旁顴骨部,與從頭巔下行至顴部的分支相會合[4]。其病症可見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肩不能抬舉、腋部和缺盆牽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4]。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爲主[4]

足太陽經筋[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9.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4.

治療仲春痹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