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endo ndisease of bladder meridi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仲春痹爲病證名[1]。仲春痹又名足太陽經筋病候[2]。十二經筋病中的足太陽筋病[2][3]。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這是以手足陰陽之筋應四時、十二月[3]。足太陽痹症多發生於二月(仲春)[3]。《靈樞注證發微》:“此證當發於二月(指農曆)之時,故名之曰仲春痹也。”《黃帝內經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仲春痹也。”熱者無用燔針[3]。
參見足太陽經筋:足太陽經筋爲十二經筋之一[4]。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起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於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部,在足背外側循行的一支結於足跟,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從外踝分出的一支,結於腨外(腓腸肌部),上行至膕窩內側緣,與胭部的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經軀幹挾於脊柱兩旁到項部;由此分出一支別入於內,結於舌根;直行的一支從項上結於枕骨,經頭頂行到顏面,結於鼻;再由鼻部分出維絡上眼瞼,形成目上綱,然後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另一支從腋後進入腋下,向上繞行出於缺盆,上結於耳後顳骨乳突;還有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結於鼻旁顴骨部,與從頭巔下行至顴部的分支相會合[4]。其病症可見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肩不能抬舉、腋部和缺盆牽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4]。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爲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