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denocarcinoma),是新近10年提出,好發於小涎腺的低度惡性腫瘤。預後較好,1991年WHO新分類中已列爲一類獨立的腫瘤。
1983年Freedman和Lumerman首次以口腔小涎腺葉狀腺癌(lobular carcinoma)描述一組腫瘤,因其組織病理類似於乳腺葉狀癌。同一年間隔的極短時期內,Batsakis等描述了似乎是屬同一類疾病的組織病理表現,稱之爲終末導管腺癌(terminal duct carcinoma),意指此腫瘤發生自涎腺導管的終末導管部分。翌年,在上述文章發表後約6個月,Evans和Batsakis又以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分析報道了14例,並明確指出是涎腺中具獨特生物學行爲的一組腫瘤。這一名稱雖然很長,但反映了這一腫瘤的某些重要方面。首先表明腫瘤光鏡下所見組織學表現的多樣性。其次通過隨訪研究,其生物學行爲屬低度惡性。迄今所報道的病例都發生在口腔小涎腺。
1991年Wenig和Gnepp複習文獻報道的135例以及作者的75例共210例分析幾乎無例外的均發生於口腔小涎腺,非口腔部位僅見鼻腔和鼻咽,所佔比例在2%以下。口腔中以齶部最常見(58.5%),依次爲頰(14%)、脣(13%)、磨牙後區(3.5%)等。可以認爲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是小涎腺的惡性腫瘤。國內汪說之曾報道4例。
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好發齶部、臨牀表現多爲齶部局部突起,黏膜完整腫塊,無觸痛。無自覺症狀。病者多無意中發現。病程長短不一,最短2周,最長可達30年,平均2.5年左右,治療後較長時間復發,可以轉移至區域淋巴結而無遠處轉移,死於腫瘤者極罕見。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治療以手術爲主,強調首次局部徹底根治切除,有足夠安全緣,以避免腫瘤復發。
7 流行病學
1984年以來,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的病例報告日漸增多,Wenig和Gnepp複習文獻報道的135例及他們自己的75例共計210例分析,病人中位年齡是60歲(21~94歲),60~80歲佔70%,可認爲系老年人疾病。67%發生於女性。部位以齶部最多。
9 發病機制
光鏡下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的形態學特點是浸潤性生長、組織病理表現的多樣性和細胞學形態的一致性。腫瘤界限一般清楚,但無包膜,浸潤生長到周圍組織,包括上皮、周圍腺體及結締組織、骨骼等。組織病理在同一腫瘤中可以有不同表現,如實性細胞團、腺體或導管樣結構、篩孔狀、小梁狀或囊腔樣等(圖1)。神經或血管周圍浸潤生長也常見。瘤細胞呈立方狀或柱狀,形態一致,核卵圓形或梭形,泡狀核或呈點刻狀,核仁小而不明顯,罕見有絲分裂相。細胞質含量不同,少量或中等量嗜酸性或兩染細胞質。腫瘤間質呈黏液樣或玻璃樣變,或爲纖維血管間質所分開。有時可見小管內鈣化(沙瘤樣小體psammomalike bodies)。
呈乳頭狀生長的低度惡性乳頭狀腺癌(low-grade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應該視其爲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的一種組織表現,還是應單獨列爲一種類型是有爭議的。Batsakis等認爲應看作是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的一種組織結構表現,較之不具乳頭狀生長者更具有侵襲性行爲。Batsakis等複習文獻報道的101例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其中乳頭狀結構生長顯著的有15例,其複發率、轉移率,均較無乳頭狀結構者爲高:含乳頭狀結構者的複發率爲46.6%,頸部淋巴結轉移率爲40%;遠處轉移率6.6%,死於腫瘤者13.3%。而在無乳頭狀結構者的上述情況分別是:17.4%、6.9%、0%和1.2%。
12 鑑別診斷
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必須和腺樣囊性癌區別,由於兩者相似的組織病理表現致極其困難。腺樣囊性癌的細胞核染色深,並有粗大染色質顆粒。沒有嗜酸性細胞質,而呈淡色或透明狀。腺樣囊性癌常見的篩孔區積聚嗜鹼性氨基葡聚糖池(basophilic pools of glycosaminoglycans),在典型的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看不到。免疫組化檢查有助於兩者的區別:腺樣囊性癌的腔面細胞對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和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呈現爲一致均等的強度;而在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中90%以上的腫瘤細胞可見EMA反應陽性,而對CEA則很少。Simpson等的研究可見到多形性低度惡性腺癌對S-100蛋白和Vimentin均呈陽性反應,而腺樣囊性癌則呈低弱和無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