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疾病概述
着色芽生菌病曾稱着色真菌病,是由不同種着色真菌侵犯皮膚深部組織所引起的疾病,偶或侵犯腦組織及其它臟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常歷時數年、十數年或數十年不愈,最後造成肢體殘廢,喪失勞動力,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患者以農民爲主。世界各地均有散發,熱帶、亞熱帶地區更爲多見。我國吉林、遼寧、河北、河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江西、廣東、廣西及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區均有散發或流行。在山東章丘及河南滎陽更見明顯流行。近來,根據其不同病原菌又分爲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黴病。本病可由裴氏、緊密、疣狀或皮炎着色真菌、棘狀甄氏瓶黴及卡氏支孢黴等所引起。國內以卡氏支孢黴爲最多見,其次爲裴氏着色真菌、緊密着色真菌、甄氏外瓶黴等。近又發現棘狀外瓶黴、葡萄狀佛隆那黴等暗色絲孢黴所引起者,又稱暗色絲孢黴病,而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黴病又統稱爲着色真菌病。
7 疾病描述
着色芽生菌病曾稱着色真菌病,是由不同種着色真菌侵犯皮膚深部組織所引起的疾病,偶或侵犯腦組織及其它臟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常歷時數年、十數年或數十年不愈,最後造成肢體殘廢,喪失勞動力,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患者以農民爲主。世界各地均有散發,熱帶、亞熱帶地區更爲多見。我國吉林、遼寧、河北、河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江西、廣東、廣西及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區均有散發或流行。在山東章丘及河南滎陽更見明顯流行。近來,根據其不同病原菌又分爲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黴病。
8 症狀體徵
臨牀至少可分爲叄型:
疣狀皮炎或典型着色真菌病 病變多侷限於皮膚及皮下組織,不侵犯骨骼。損害起於外傷部位,呈小而高起的紅斑樣丘疹、小結節,無癢感。也可呈尋常疣狀或膿皰性損害。後期病損擴大多融合成腫瘤樣或斑塊狀,有如皮膚結核、梅毒。國外報告多見於下肢,但在我國山東章丘所見者則以手,腕部爲多見。隨病程遷延而病變不斷擴大,中央癒合,邊緣擴展,其上增厚呈暗紅或灰黑色,可發生脫屑或呈菜花狀。有時可因外傷而破潰,並繼發感染而發生淋巴管炎。
9 疾病病因
本病可由裴氏、緊密、疣狀或皮炎着色真菌、棘狀甄氏瓶黴及卡氏支孢黴等所引起。國內以卡氏支孢黴爲最多見,其次爲裴氏着色真菌、緊密着色真菌、甄氏外瓶黴等。近又發現棘狀外瓶黴、葡萄狀佛隆那黴等暗色絲孢黴所引起者,又稱暗色絲孢黴病,而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絲孢黴病又統稱爲着色真菌病。
10 病理生理
本病發病與外傷密切有關,孢子由傷口進入皮膚或粘膜而感染。其發病似與局部組織免疫有關。當發生損害時,局部組織即可產生免疫反應,因而逐漸結疤而痊癒。但未受損的皮膚多無免疫性,易於向四周擴散,治癒後,組織免疫也可消失,因而可再次感染。
11 診斷檢查
本病在早期未出現典型症狀前易與結核、梅毒或北美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相混淆,但經病理和真菌檢查即可確診。近來報告其皮損或活動性瘢痕上可見有針頭或較之更大的墨黑色斑點,其中極易找到病原菌。
本病的晚期損害常見有顆粒或小結節,其周圍常有散在性損害存在,且其中多數夾雜有瘢痕組織,此點易與皮膚結核、梅毒及芽生菌病作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