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藥

中醫基礎理論 古代官吏 中醫學 中藥學 中藥配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ǔ yào

2 英文參考

base[朗道漢英字典]

remedium cardinale[朗道漢英字典]

principal agen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emedium cardina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asic remed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主藥:1.古代醫藥官職名;2.處方中針對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機及其主要證候,發揮主要治療作用藥物

4 古代醫藥官職名·主藥

主藥爲古代醫藥官職名[1]。南北朝時期北周以及隋、唐兩代的太醫署尚藥局內,均設有本職,掌管藥物[1]。人數由2~12人不等,唐代主藥官階從六品下[1]

5 處方中針對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機及其主要證候,發揮主要治療作用藥物·主藥

處方中針對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機及其主要證候,發揮主要治療作用藥物,即爲主藥[1]。《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爲君。”主藥君臣佐使中的君[1]

參見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2]方劑的組成有一定的規律,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2]。《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是指方中治療主證,起主要作用藥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2]。臣是協助主藥或加強主藥功效的藥物[2]。佐是協助主藥治療兼證抑制主藥毒性和峻烈之性或是反佐的藥物[2]。使是引導各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各藥的作用[2]。例如,麻黃湯是治療傷寒表證方劑,其中麻黃君藥發汗解表桂枝臣藥,協助麻黃解表杏仁佐藥,助麻黃平喘甘草使藥,調和諸藥[2]。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爲主藥輔藥佐藥、引藥的,這樣更切近實用[2]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