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紫石英丸
2.1 處方
紫石英60克(細研,水飛過)硃砂30克(細研,水飛過)柏子仁60克 龍骨60克 人蔘60克(去蘆頭)桑螵蛸60克(微炒)麝香15克(細研)肉蓯蓉30克(酒浸一宿,颳去皺皮,炙幹)
2.2 製法
上藥搗羅爲末,研入硃砂、石英、麝香令勻,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2.4 用法用量
空腹時,用溫酒送下20丸。
2.5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
3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紫石英丸
3.1 處方
紫石英60克(細研,水飛過)細辛30克 厚朴30克(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川椒30克(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桔梗30克(去蘆頭)鱉甲45克 (生用)防風30克(去蘆頭)川大黃30克(銼碎,微炒)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硫黃30克(細研)牡蒙22克 人蔘22克(去蘆頭)桑寄生22克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白殭蠶15克(微炒)續斷1.5克 紫菀15克(洗,去苗、土)杜蘅15克 牛膝15克(去苗)白薇30克 當歸30克(銼碎,微炒)桂心30克
3.2 製法
上藥搗羅爲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溫補衝任。治婦人子髒久積風冷,陰陽不能施化,以致久不受孕者。(不孕)
3.4 用法用量
每於空腹時以溫酒送下30丸。
3.5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
4 《聖惠》卷七
4.1 方名
4.2 組成
紫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肉蓯蓉2兩(酒浸1宿,銼,去皴皮,炙令幹),白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磁石2兩(燒,醋淬10遍,搗細研,水飛過),鹿茸1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爲末),人蔘1兩半(去蘆頭),黃耆2兩(銼),鍾乳粉2兩,熟乾地黃2兩,巴戟1兩半,白茯苓1兩,補骨脂1兩(微炒),覆盆子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當歸1兩(微炒),杜仲1兩(去粗皮,炙令微黃,銼),天門冬1兩(去心,焙),五味子1兩,石斛2兩(去根,銼),桂心1兩,柏子仁1兩,蛇牀子1兩,棘刺1兩,牛膝2兩(去苗),續斷1兩,膃肭臍1兩(酒洗,微炙)。
4.3 功效
益氣力,令人充健。
4.4 主治
4.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漸加至50丸。
4.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 《聖惠》卷七十
5.1 方名
5.2 組成
紫石英2兩(細研,水飛過),細辛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桔梗1兩(去蘆頭),鱉甲1兩半(半生用),防風1兩(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硫黃1兩(細研),牡蒙3分,人蔘3分(去蘆頭),桑寄生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殭蠶半兩(微炒),續斷半兩,紫菀半兩(洗去苗土),杜衡半兩,牛膝半兩(去苗),白薇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桂心1兩。
5.3 主治
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 《聖惠》卷三十
6.1 方名
6.2 組成
紫石英2兩(細研,水飛過),硃砂1兩(細研,水飛過),柏子仁2兩,龍骨2兩,人蔘2兩(去蘆頭),桑螵蛸2兩(微炒),麝香半兩(細研),肉蓯蓉1兩(酒浸1宿,颳去皴皮,炙幹)。
6.3 主治
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6.5 製備方法
7 《醫略六書》卷二十七
7.1 方名
7.2 組成
紫石英3兩,人蔘1兩半,熟地黃5兩,當歸身3兩,川芎1兩,川烏頭1兩(炮),紫厚朴1兩(制),桂心1兩半,吳茱萸1兩(醋炒),白乾薑1兩(炒)。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2-3錢,溫酒送下。
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
7.6 各家論述
血海久冷,衝任少薰育之權,故腹痛經遲,時發寒熱而不能孕子焉。桂、附暖血海以逐冷,姜、樸溫中氣以散寒,當歸養血脈,人蔘扶元氣,秦艽活血通經,半夏化痰燥溼,白薇降泄以除寒溼熱也。煉蜜以丸之,溫酒以下之,俾血海溫暖,則久冷頓消,而腹痛無不退,寒熱無不除,何患天癸不調,不能孕子乎。
8 《楊氏家藏方》卷十五
8.1 方名
8.2 組成
紫石英3分,熟乾地黃(洗,焙)4兩,鹿茸(酒炙)1兩,柏子仁1兩,阿膠(銼碎,炒成珠子)1兩,當歸(洗,焙)1兩,川芎1兩,赤芍1兩,續斷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人蔘(去蘆頭)半兩,白朮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
8.3 功效
久服益血生髮,令人有子。
8.4 主治
婦人血虛,頭目眩暈,足如履空,嘔吐不食,經脈不勻,心悸多憂。
8.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
8.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9 《聖濟總錄》卷十四
9.1 方名
9.2 組成
紫石英(研)1兩,海蛤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白石英(研)半兩,菖蒲半兩,杏仁(去雙仁尖皮,熬)半兩,石硫黃(研)半兩,遠志(去心)半兩,阿膠(炙令燥)半兩,卷柏(去土,炒)半兩,鐵精(研)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牛黃(研)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1分,當歸(切,焙)1兩1分,大豆黃卷1兩1分,生銀(銼屑)1兩1分,大黃(蒸3遍,炒)1兩1分,鍾乳粉1兩1分,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1分,乾薑1兩1分,白朮1分,白蘞1分,前胡(去蘆頭)1分,大棗(去核,炒幹)20枚,人蔘3分,防風(去杈)3分,山芋3分,石膏(碎研)3分,赤芍藥3分,桔梗(去蘆頭,炒)3分,柏子仁3分,烏頭(炮裂,去皮臍)3分,桂(去粗皮)3分,熟乾地黃(焙)3分,甘草(炙)3分。
9.3 主治
9.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食前用粥飲送下,1日2次。
9.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