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膝陽關 | ||
---|---|---|---|
漢語拼音 | Xiyangguan | ||
羅馬拼音 | Hsiyangkuan | ||
美國英譯名 | Knee Yang Pas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GB33 | |
日本 | 3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B33 | |
富耶氏 | |||
德國 | G33 | ||
英國 | G33 | ||
美國 | GB33 |
膝陽關爲經穴名(Xīyángguān GB33)[1][2]。出《鍼灸甲乙經》。原名陽關[2]。《備急千金要方》名關陽[2]。《鍼灸大全》名足陽關[2]。近稱膝陽關[2]。別名寒府、陽陵、關陵,屬足少陽膽經[2][2]。膝即膝部,陽爲陰之對,指外側,關即機關,指膝關節,此穴在膝關節外側,故名膝陽關[2]。膝陽關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脛疼痛,屈伸不利,風寒溼痹,肌膚不仁,鶴膝風,腳氣,膝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髕腫痛攣急,現代又用膝陽關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腫痛,膝關節炎,股外側皮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等。
5 穴名解
膝即膝部,陽爲陰之對,指外側,關即機關,指膝關節,此穴在膝關節外側,故名膝陽關[2]。
陽,指人體的外側。關,關鍵之處。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後方,當膝關節外側,下肢之陽側,故名膝陽關。稱“膝”者,是區別於腰陽關而言。[3]
7 足陽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膝陽關在膝外側,當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5]。
膝陽關位於膝部,股骨外上髁後上緣,股二頭肌腱與髂脛束之間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5]。
膝陽關位於膝外側,陽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邊緣處[5]。
另說在陽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鍼灸資生經》);“在膝眼旁一寸”(《鍼灸集成》)[5]。
9 足陽關穴穴位解剖
膝陽關穴下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分佈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有膝上外側動、靜脈。
9.1 層次解剖
9.2 穴區神經、血管
11 足陽關穴主治病證
膝陽關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脛疼痛,屈伸不利,風寒溼痹,肌膚不仁,鶴膝風,腳氣,膝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髕腫痛攣急,現代又用膝陽關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腫痛,膝關節炎,股外側皮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等。
膝陽關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脛疼痛、屈伸不利、風寒溼痹、肌膚不仁、鶴膝風、腳氣等[7]。
膝陽關穴主治經脈病:半身不遂,膝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鶴膝風,腳氣。
現代又多用膝陽關治療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7]。
膝陽關主治膝腫痛,膕筋攣急、小腿麻木,膝關節炎,下肢癱瘓等[7]。
15 足陽關穴研究進展
15.1 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令其膝關節屈曲。取膝陽關,局部常規消毒後,用1.5寸長毫針迅速針人皮下,由淺入深直刺約1寸。得氣後,拇指向前,示指向後大幅度捻鍼3~5次,繼而施行緊按慢提手法,待患者針刺部位上下出現熱感後,留針30 min。每日1次,5次爲一療程。治療時單側肘痛,取刺同側穴;雙側肘痛,取刺雙側穴。在留針期間,讓患者患肢適當地配合上舉,用力握拳,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及揉按痛點,以助提高和觀察療效。共治療120例,顯效90例,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爲92.5%。[7]
1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3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
-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3.
- ^ [7]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