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eet acupunctur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足針療法爲鍼灸療法之一。簡稱足針。是指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進行鍼灸等刺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黃帝內經靈樞·動輸》:“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說明四肢末端乃陰陽經脈氣血會合聯絡的部位。刺激這些部位的不同穴位,能對全身各部病痛產生治療作用。[1]
在傳統的經絡、經穴基礎上,鍼灸工作者經過不斷的實踐觀察,發現足與整體的聯繫,類同一個胎兒平臥在足的掌面。頭部位於足跟,臀部朝着足。趾,五臟六腑即分佈在蹠面中部。根據這些規律,形成了足針療法,選擇相應部位針刺,可以治療有關臟腑組織及全身病變。足針穴位共30個,均以穴號爲名稱,如1號穴、2號穴等(如圖)。其主治功能大致按胎兒投影區確定,如1~5號穴主治頭面、神經疾患,6~10號穴主治內臟疾患。應用時可以根據疾病症狀和疾病發生的相應部位取穴,也可以根據髒象學說辨證取穴。操作時用1~2寸毫針,直刺或斜刺進針,深約3~5mim,用中強度刺激,留針3~5min。對需要持續刺激的,可加用電針或採用皮下埋針法。
4 足針部位、針刺方法及各穴主治
足針部位、針刺方法及各穴主治如下表:
位置 | 針刺方法 | 主治 | |
1 | 直刺或斜向下刺0.5~1.0寸深 | ||
2. | 足跟後緣正中線前5寸外1寸 | 直刺或向內透刺0.5~1.0寸深 | |
3 | 足跟後緣正中線前4寸外旁1.5寸 | ||
4 | 在足跟後緣正中線直上5寸 | ||
5 | 足跟後緣正中線前5寸,內旁1寸 | 直刺或向下透刺1.0~1.5寸 | |
8 | 5號穴前1寸 | 直刺或向下透刺1.0~1.5寸 | |
10 | 足底三、四趾間後3寸 | ||
11 | 足底踇趾與次趾間直後3寸 | 直刺1.0寸 | |
13 | 足底第四趾跟後3寸 | 斜向下刺或直刺0.5~1.0寸 | |
位置 | 針刺方法 | 主治 | |
14 | 足底小趾跟後1寸 | 斜向下刺或直刺0.5~1.0寸 | |
15 | 透刺或斜向上下刺0.5~1.0寸 | ||
17 | 解溪穴下2.5寸 | ||
19 | 足內側舟骨突起上凹陷中 | 直刺0.5寸 | |
20 | 足背第二、三趾間後 3寸 | 直刺或斜向上刺2.0寸 | |
21 | |||
23 | 足背三、四趾間後2寸 | ||
25 | |||
26 | 直刺或斜向上刺1.0~2.0寸 | ||
27 | |||
29 | 在內踝正中直下2寸處 | ||
30 | 足內側舟骨突起下後凹陷中 | 直刺1.0寸 | |
位置 | 針刺方法 | 主治 | |
34 | 中點 | 橫刺1.0~2.0寸 | |
35 | 崑崙穴直上1寸處 | ||
44 | 十趾第一橫紋中點 | ||
45 | 足底踇趾與第二趾間後1寸 | 直刺0.5~1.0寸 | |
46 | 點刺0.1~0.3寸 | ||
47 | 點刺0.1~0.3寸 | ||
48 | 點刺0.1~0.3寸 | ||
49 | 足底後緣正中線直上 1寸 | 直刺0.5寸 | |
50 | 1號穴內旁1寸 | ||
51 | 3號穴直後1寸 | 直刺0.5寸 |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