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积丸

中医学 方剂学 方剂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mó jī wán

2 处方

干漆(炒)丁香各30克 青皮(去白)京三棱(炮)各180克 蓬茂250克

3 制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粟米大。

4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脏腑怯弱,内受积冷,胁肋胀痛呕吐痰逆,肠鸣泄泻,日夜频并,四肢困倦,面无颜色,肌肉消瘦,不进饮食;及疳气羸瘦,肚大青筋,口干烦渴,小便白浊,食不生肌,或发虚肿寒热往来,或因食甘肥,虫动作痛,叫哭合眼。

5 用法用量

每二岁儿,可服5丸,淡姜汤吞下,不拘时候。

6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7 方出《续本事》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7.1 方名

磨积丸

7.2 组成

川乌1钱,定粉3钱,艾灰2钱,龙骨2钱。

7.3 主治

小儿疳积,黄瘦吐食。

7.4 用法用量

每服1饼,饭饮磨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龙眼核大,作饼子。

8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8.1 方名

磨积丸

8.2 组成

三棱(煨香,切)2两,蓬莪术(炮香,切)2两,茴香(微炒)1两半,附子(炮,去皮脐)1两半,白芍药1两半,干姜(炮)1两半,当归(洗,焙)1两3分,巴戟去心,微炒)1两,艾叶(醋炒)1两3分,川楝子肉(炒)1两。

8.3 主治

女人三十六疾,积气内攻,经候不调,腹胁多胀,或时刺痛,不进饮食。

8.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温酒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 三因》卷八

9.1 方名

磨积丸

9.2 组成

胡椒150粒,木香1分,全蝎(去毒)10个。

9.3 主治

肠胃因虚,气癖于盲膜之外,流于季胁气逆息难,积日频年,医所不治,久则营卫停凝,一旦败浊,溃为痈脓,多至不救。

9.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橘皮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粟米饮为丸,如绿豆大。

10 普济方》卷一六九引《卫生家宝

10.1 方名

磨积丸

10.2 别名

脾积丸

10.3 组成

陈仓米半升(用巴豆7粒,去壳,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青皮(去瓤,炒)3两,陈橘红3两。

10.4 功效

滞气

10.5 主治

茶伤,饮食减少,面黄腹疼,及百物所伤。

10.6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淡姜汤送下。

10.7 制备方法

上为末,好醋糊为丸,如豌豆大。

10.8 附注

脾积丸(《医方类聚》卷一一一引《济生续方》)。

11 《局方》卷十(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1.1 方名

磨积丸

11.2 组成

干漆(炒)1两,京三棱(炮)6两,青皮(去白)6两,丁香1两,蓬术半斤。

11.3 主治

小儿脏腑怯弱,内受积冷,胁肋胀痛呕吐痰逆,肠鸣泄泻,日夜频饼,四肢困倦,面无颜色,肌肉消瘦,不进饮食;及疳气羸瘦,肚大青筋,口干烦渴,小便白浊,食不生肌,或发虚肿寒热往来,或因食甘肥,虫动作痛,叫哭合眼。

11.4 用法用量

每2岁儿,每服5丸,淡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粟米大。

12 普济方》卷三九一引《保婴方》

12.1 方名

磨积丸

12.2 组成

三棱(煨,锉)1两,广荗(煨,锉)1两,石菖蒲1两,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杏仁(汤浸,去皮,麸炒)1两,石绿矾2两(另研),黑牵牛4两(炒热,取头末2两)。

12.3 功效

消磨癖积,美进乳食。

12.4 主治

小儿癥癖块硬,腹胁刺痛,不思乳食。

12.5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加至50-60丸,食后临卧温米饮汤送下,日2次。

1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酸醋打面糊为丸,如黄米大。

12.7 用药禁忌

忌生硬冷物。

13 《瑞竹堂方》卷四

13.1 方名

磨积丸

13.2 组成

荆三棱蓬莪术陈皮(去白)、青皮(去白)、神曲(炒)、麦芽(炒)、川郁金胡黄连香附子(炒去毛,与三棱莪术陈皮青皮五味一处,用好米醋煮一昼夜,焙干)、雷丸(白者)、使君子肉(切,焙)、芦荟等分

13.3 主治

小儿疳积泄泻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糯米汤送下;茶汤亦可。

13.5 加减

虚弱,加木香;虚极,加癞蚵蚾肉。

1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米醋糊为丸,如豌豆大。

14 《寿亲养老》卷四

14.1 方名

磨积丸

14.2 组成

厚朴白姜、缩砂、胡椒青皮苍术麦芽、陈茱萸、肉桂(不见火)。

14.3 功效

老人磨滞积,去浮肿,快脾进食。

14.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日午或临睡时香附煎汤送下,橘皮汤亦得。

14.5 制备方法

用醋同盐煮,再焙干,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