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病理生理
在无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数为儿童)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叁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动的病毒可沿着周围神经纤维而移动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偶尔,病毒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运动神经根,引起肌无力或相应地区的皮肤发生麻痹。
激发带状疱疹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潜伏期间特异性抗体持续低水平,随着带状疱疹的出现,正常肌体的特异性IgG、IgM和IgA水平迅速增高;在播散型,50%病人的血清中可找到抗原抗体复合物,提示组织损伤可能由免疫复合物所引起。在细胞免疫应答方面,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病毒再激活和发生播散的主要原因。据报道,一般非肿瘤住院病人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0.22%,而恶性淋巴瘤的住院病人中,其发病率为9%,在白血病中为2%,在其它恶性肿瘤中为0.46%,接受大剂量放疗和化疗的骨髓移植受者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约1/3发生播散。使用细胞毒药物及接受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皆有增加V-Z感染的危险性,此外,带状疱疹亦可因外伤、过劳、各种感染及应用砷、锑重金属药物等而诱发。
其皮损的病理变化与水痘相似,惟皮肤深部毛囊的表皮细胞亦有气球状变性,而水痘无毛囊变化。与皮疹相应的神经节内亦有病变,表现为:①脊髓神经后根与后根神经节有剧烈炎性反应;②单发性周围神经炎;③脊髓后柱之单侧节段性脊髓灰白质炎;④局限性软脑膜炎。皮疹处真皮内感觉神经纤维之变性要在皮疹出现后第1~4d才逐渐明显。
10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组织培养可发现带状疱疹病毒,免疫荧光检测在血清中可见有抗体,水疱中含有补体结合抗原,疱液涂片检查可见多核气球状细胞,电镜检查可迅速(30分钟)作出可靠的诊断。
根据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及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诊断不难。当疱疹尚未出现之前或表现为顿挫性带状疱疹时,可能将神经痛疑为其它疾病,需加注意。有时需和单纯疱疹鉴别,后者好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过程中,且常有反复发作史。
11 治疗方案
文献上曾报道很多防治单纯疱疹的方法,如左旋咪唑、疫苗(牛痘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和热杀灭的HSV)、疱疹净、冷冻疗法、硫酸锌、补骨脂素加紫外线、聚烯吡酮碘溶液、α-脱氧-右旋葡萄糖和L-赖氨酸等,但均无肯定的临床效果。
(1)目前尚没有理想的防止单纯疱疹复发的方法,有人用单纯疱疹I型和Ⅱ型灭活疫苗皮下注射来预防同型单纯疱疹的复发。
(2)对少数严重原发型单纯疱疹,除给予积极的支持疗法与对症疗法外,可选用以下一些药物治疗,如阿糖胞苷、嗜酸性乳酸杆菌片、干扰素、胎盘或丙种免疫球蛋白制剂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及泛昔洛韦等被认为是目前抗HSV最有效的药物,对发病1周的早期原发型患者,治疗后可减轻全身症状,缩短病程,但不能防止复发。最近新的抗疱疹的药物如溴乙烯去氧尿苷、磷酰甲酸及异丙肌苷等均可试用。
(3)局部疗法
忌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因可抑制血清中干扰素,应以收敛、干燥和防止感染的药物为主,可外用2%硫酸锌溶液或1%醋酸铝溶液湿敷,氧化锌软膏、5%阿昔洛韦霜、3%酞丁胺霜外涂,继发感染时可用0.5%新霉素霜、莫匹罗星软膏等。对原发性齿龈口腔炎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中药金银花、连翘煎水含漱,以减少继发感染,对疱疹性角膜炎可用0.1%~0.5%疱疹净溶液滴眼。对生殖器疱疹可用2%~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患部,然后涂以龙胆紫溶液,或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4)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本症发病系体内蕴热,外感时邪,热毒相结,阻于肺胃,上蒸头面或下注二阴而致。故发于头面部者,一般以清解肺胃热毒而治,用辛夷清肺饮加减;若发于外阴者,则以清热利湿解毒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