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气聚集通行的道路·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道路[1] 。全身分四气街(气街指经气通行的径路,分四气街[2])[3]。《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意指头、胸、腹、胫各部都有经气通行的径路[3])[3]。经气上达头部的(手、足三阳)均联系脑;经气至胸部的(手三阴)均联系到胸膺和背俞(肺、心);经气至腹部的(足三阴)均联系背俞(肝、脾、肾)和腹部冲脉;经气下抵胫部都联系气冲部[3]。气街,可以说是对经脉“结”与“标”的总结[3]。
气街、四海,主要说明全身经络气血在上下分部中还有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即指十二经脉像水流一样汇通于四海。气街与十二经的标部相通,汇合于四海,故“海”是经络气血精神的最大集合体。
4.1 气街的概念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当四末的邪气得以解除,则络脉又沟通,经气又从这里输转会合,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头、胸、腹、背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是气街所在范围,因有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胫气街之分。这些部位与标本、根结中所说的经气布散、归结于头、胸、腹、背部位相似,故气街可以认为与标本、根结中的“标”和“结”的范围相一致,是头、胸、腹(分上腹、下腹)及胫的横斜通道。
4.2 气街的内容
气街部位有四。如《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头、胸、腹、胫四气街的具体部位是:
头气街 — 聚于脑部;
腹气街 — 聚于背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和腹部脐旁的冲脉交会穴(肓俞、关元等);
4.3 气街与“结”、“标”部位对照表
4.4 气街理论的应用
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位各有脉气汇合循行的通道,说明内脏与胸腹、背腰之间内外、前后相应。
胸腹背腰部的腧穴,以背俞和募穴为代表,其功能作用有相似之处,既能治疗局部疾病,又能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
手三阴经通于胸,相应内脏是肺、心、心包,其气输注汇聚于胸前及背俞;
足三阴经通于腹,相应内脏是肝、脾、肾,其气输注汇聚于腹部及背俞。
因此,胸腹内脏有病,便可选用胸腹部有关腧穴和背俞穴进行治疗。如临床上遇头痛、头晕疾患,可取头气街所在的百会、风池等穴治疗;胸满、咳喘,可取胸气街相应的腧穴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腹痛腹泻,可取腹气街相应的腧穴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等穴治疗;下肢痿痹,可选用相应的气冲、伏兔、足三里、承山等穴治疗。
5 腹股沟股动脉处·气街
气街指腹股沟股动脉处(指气冲部,即股动脉搏动处[3])[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足阳明胃经循行“入气街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气街动脉各一。”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6 气冲穴的别名·气街
气街为经穴别名(Qìchōng ST30)[3][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即气冲穴[3][3]。代号ST30[4]。别名气街[4]。属足阳明胃经[5]。气:指经气;冲:冲要[5]。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5]。
6.1 位置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5]。仰卧取穴[5]。
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5]。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5]。
6.2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5]。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5]。
6.3 功能主治
有舒宗筋、理厥气、调膀胱、和营血的作用[5]。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阴茎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5]。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5]。
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5]。
6.4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5]。本穴所处位置,男子约当精索、女子约为子宫圆韧带处,且靠近动脉,故宜慎刺少灸[5]。
6.5 现代研究
据报道:选用双侧外陵透气冲、三阴交,切口旁针麻,用于输卵管结扎术[5]。
6.6 附注
本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