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嚏疗法

外治法 医疗技术名 中医治法 中医学 中医治疗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qǔ tì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sneezing therap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取嚏疗法治法。指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患者鼻腔,通过药物对鼻黏膜的刺激,引起喷嚏反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多用于神昏厥脱头面部疾病,也可用于癃闭感冒等,还可用于某些胃肠病、尿潴留、黄疸传染病的防治[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取皂荚豆大,吹其鼻中,嚏则气通矣。”

4 取嚏疗法分类

临床上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取嚏次数及刺激鼻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若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用于证候较缓者,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所用药物等而定,一般每天l-3次或2天1次不等。取嚏的部位,如头痛咽喉疾患、眼病、牙痛等疾病,一般是左侧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4.1 抹入取嚏法

抹入取嚏法是将所用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取嚏。此类所用药刺激性较强。

4.2 吹鼻取嚏法

吹鼻取嚏法是将所用药物研细末,用药前令患者含1口清水(令患者屏气也可),取0.3克左右药未置于细管一端(细竹管、细纸管均可),吹入鼻腔取嚏。若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鼻腔取嚏更佳。

4.3 探鼻取嚏法

探鼻取嚏法是以纸捻、灯蕊、鸡或鸭之羽毛等物(亦可蘸药末少许)刺入鼻内取嚏。

4.4 滴鼻取嚏法

滴鼻取喷法是取药液适量(包括将丸药化为液体),滴入鼻内,予以刺激取嚏。

4.5 塞鼻取嚏法

塞鼻取嚏法是取所用的药物研细末,以布包适量塞入鼻内;或将药末用酒等调成糊状,布包适量塞入鼻内取嚏。

5 禁忌

卒中痰厥等急证属脱证者禁用,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等所致昏厥者不宜用,体虚及孕妇者慎用。

6 注意事项

1.取嚏疗法为祛邪之法,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耗伤正气

2.用此法后如有不良反应,要改用其他疗法。

3.运用本法,要根据病情,及时配合其他疗法,特别是急性疾患尤应注意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2.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有取嚏疗法作用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有取嚏疗法作用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有取嚏疗法作用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