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失声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shāng hán shī shēng

2 英文参考

aphonia with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伤寒失声为病证名[1]。系指由伤寒邪客肺系肺气壅塞所致之失声[1]。《诸病源候论》卷八:“邪客于肺,肺主声,而通于气,今外邪真气相搏,真气虚而邪气胜,故声为之不通也。”治宜散寒祛邪[1]。若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者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加减[1]

参见喑、暴瘖

喑为瘖的异体字[2]。即失音[2]失音为病证名[3]。古称瘖[3]。指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3]。《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张氏医通》卷四:“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有外感内伤和属虚属实之分,一般外感多属实证[3]。因外邪乘肺,闭塞气道所致[3]。治宜宣肺散邪为主,用三拗汤桑杏汤等方[3]。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3]。又因高声叫呼,强力骂詈,损其会厌,伤于肺气,亦可引起本证[3]

暴瘖为病证名[4]。亦称猝瘖[4]。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4]。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4]。《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六味丸作汤。”可见于今之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4]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伤寒失声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伤寒失声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