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十种丹毒指古代十种丹毒所起形候。见《证治准绳·本事方》。包括飞灶丹、古灶丹、鬼火丹、天火丹、天灶丹、水丹、葫芦丹、野火丹、胡漏丹和烟火丹[1]。丹毒,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若热痛焮赤甚者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搨汤外洗。下肢复发性丹毒可用砭镰法放血,以泄热毒[2]。
4 鬼火丹
鬼火丹,病证名。小儿丹毒之一。1.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丹发两臂,初起赤如李子。治宜戎盐一两、附子一枚烧炭,研细,以雄鸡血调敷。2.《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因风热郁于阳明经而发。先发于面部,后向下漫延乃至全身。治宜清热散风,白虎汤加防风、荆芥、薄荷、桑皮、葛根。外用鸡子清调伏龙散敷之[4]。
6 水丹
水丹,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风丹。为小儿丹毒之一。多因热毒与水湿相搏所致。以股及阴部较多见,亦可发于遍身,证见黄赤色水疱,甚者破烂流水,湿烂疼痛。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防己散内服,外用升麻膏敷之,或以如意金黄散调敷。本病类似尿布皮炎[6]。
11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3.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7.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9.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4.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1.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4.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4.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