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中医学 中药中毒 中药学
tiān hé yù
天河芋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海芋之别名[1]。
野芋、老虎芋、痕芋头、毒芋头、天河芋[2]
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的根茎。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2]
辛,寒,生者有毒[2]。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2]。
1.治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肠伤寒,瘴疟。煎服:4.5~9g。与米同炒至黄色,去米,煎煮3小时以上。[2]
2.捣敷疔疮,痈疖肿毒,蛇、虫咬伤[2]。
本品生食或煎煮时间过短,服后可引起舌肿麻木,甚至出现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孕妇忌服。[2]
果实名野芋实,又名痕芋头花仁,有小毒,治疝气,每用15g,煨猪肚服[2]。
根茎含生物碱、多种维生素、胆甾醇、菜油甾醇、三半乳糖基二甘油酯、磷脂、亚油酸等及皂毒苷(Supotoxin)及海芋素(Alocasin)[2]。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