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噎隔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wài gǎn yē gé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dysphag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外感噎隔为病证名[1]。多因偶逢赫曦之令,或远行劳倦,时当大热,燥火烁人,津液内涸所致[1]。《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噎隔之症,向无饮食阻隔,忽尔内热唇焦,饮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复吐出,烦热引饮……右脉洪数,热在气;左脉洪数,热在血;两手洪数,气血皆热;两手细数,血燥津竭。”治宜清热生津[1]。方用三因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或冲竹沥芦根汁;大便闭结者,三一承气汤选用;血不足者,四顺饮;便结有寒热者,大柴胡汤[1]

参见噎膈噎膈为病名[2]。见《严氏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2]。《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2]。又名膈噎、噎、膈、膈气[2]。指食人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2]。《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6.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外感噎隔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外感噎隔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