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万灵丸
2.1 处方
草乌(去皮脐.挫.盬炒)、细辛(去苗)、赤芍药、五灵脂、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黄蓍(去芦)、海桐皮、骨碎补(去毛),各一两。黑狗脊、青皮(去白)、牛膝(酒浸)、何首乌、蔓荆子、御米子(炒),各二钱。紫荆花(三钱),白附子(炮.去皮)、巨胜子、川乌头(炮.去皮脐)、苍术(米泔浸),各一两。黑牵牛(半两、为末)、山茵陈(一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2.4 用法用量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2.5 摘录
4 《洪氏集验方》卷五
4.1 方名
4.2 组成
牡丹皮(洗)1两,川藁本(洗)1两,川当归(切开,里面赤黑色者佳,洗)1两,白茯苓(去皮)1两,赤石脂(别研)1两,香白芷1两,官桂(去皮,不见火)1两,白薇(洗)1两,京芎(洗)1两,延胡索(去皮)1两,白芍药1两,白术(米泔浸一宿)1两,甘草(炙)半两,沉香(不见火)半两,没药(别研)半两。
4.3 主治
妇人月水湛浊不通,久无嗣息,血癖气痛,四肢浮肿,呕逆心疼,虚烦劳闷,面色萎黄,崩漏带下,寒热蒸劳,头疼齿痛,血下无度,淋沥诸疾。产前安胎,临产催生,产后胎结痛,伤寒烦渴,泻痢,血劳,血运,筋挛,痰盛头痛,败血上冲,血刺泄泻,咳嗽喘急,嗽血,血块起伏,气痞,气膈,血作腰痛,小便不禁,子死腹中,失盖汗不出,脚手痹烦,产后诸疾,积年血风,半身不遂,种种血疾。
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或半丸,空心温酒化下。凡妊娠临月,服此5-6丸,产时无痛;如久无子,服20丸,当月有子。
4.5 制备方法
上药皆用温水洗净,杵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6 《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茅先生方
6.1 方名
6.2 组成
木香半分,黄连半分,蓬莪术半分,陈皮1分,青橘(去瓤)1分,槟榔1个重1钱半。
6.3 主治
诸积。
6.4 用法用量
每服5-10丸,薄荷、姜汤送下。
6.5 制备方法
7 《宣明论》卷三
7.1 方名
7.2 组成
赤芍药、五灵脂、防风,草乌头2两(炮),黄耆8钱,细辛8钱,海桐皮8钱,山茵陈8钱,骨碎补8钱,地龙8钱,黑狗脊2两,牛膝8钱,何首乌8钱,蔓荆子8钱,白附子8钱,川乌头8钱,巨胜子8钱,仙术1两,芫花3钱(炒),黑牵牛半两,青皮2钱,御米子2钱(炒)。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至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传信适用方》卷三引张元辅方
8.1 方名
8.2 别名
8.3 组成
羌活3两,薄荷叶3两,川芎2两,玄参2两,地榆2两,麻黄(去节)2两,防风2两,天麻2两,吴白芷2两,白僵蚕2两,牛蒡子(炒)2两,蔓荆子2两,旋覆花2两,荆芥穗2两,甘菊3两,何首乌4两,大川乌(生)4两,甘草4两半(炙),蝉蜕(去足)半两。
8.4 功效
托里定疼。驱风毒,凉血脉。
8.5 主治
痈疽疮疖,发背肿痛。
8.6 用法用量
细嚼1丸,茶、酒送下。
8.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8.8 附注
10 《普济方》卷三三一
10.1 方名
10.2 组成
当归(焙)、川芎、熟地黄(焙)、茯苓、干姜(炮)、桂、白术、芍药、甘草、附子各等分。
10.3 主治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热酒化下;或作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温米饮送下,每日2次。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1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雄黄1两(研),陈橘皮(去白,焙)1两,京三棱半两(煨,锉),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半两,大黄(锉,炒)1两,肉苁蓉半两(酒浸,切,焙),干漆(炒烟出)半两,白牵牛末(炒)1两,胡椒半分,天南星(炮)1分,藿香叶1分,诃梨勒(炮,去核)3分,白术1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木香1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11.3 主治
11.4 用法用量
伤饮食,每服3丸至5丸,生姜汤送下;伤酒,每服10丸,嚼烧生姜送下;妇人血气心痛,每服10丸,酒煎当归调没药末1钱匕送下。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八十
12.1 方名
12.2 组成
苦葫芦子(焙干)5两,苦葫芦瓤(焙干)2两半,牵牛子3两(一半生,一半炒熟)。
12.3 主治
水气肿满。
12.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临卧各1服,煎桑根白皮汤送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酵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3 《鸡峰》卷九
13.1 方名
13.2 组成
硇砂1皂子,没药1皂子,乳香1皂子,大丁香5个,巴豆5个,肉豆蔻1个。
13.3 主治
13.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至2-3丸,伤寒,葱茶送下;伤食,食汤送下;心痛,艾、醋汤送下;妇人产后,红花酒送下;妇人赤白带下,当归酒送下;痁疾,桃、柳汤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五色痢,荆芥、木瓜汤送下。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全婴方》
14.1 方名
14.2 组成
京三棱1两(湿纸裹煨),茴香(炒)1两,斑蝥1钱(蛤粉炒,去头足)。
14.3 主治
14.4 用法用量
3岁5丸,食前茴香汤送下,常服。渐退住药。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小豆大。
15 《杨氏家藏方》卷四
15.1 方名
15.2 别名
15.3 组成
15.4 主治
15.5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临卧用温热水送下。
15.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不蚛皂角10挺,水浸1宿,揉皂角去滓,用汁煎成膏,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15.7 附注
16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16.1 方名
16.2 组成
硫黄2钱(别研),白矾(枯)2钱,猪牙,皂角半两(炙),附子1两(炮,去皮脐),皂角刺1两(烧留性),刺猬皮1两(烧留性),榼藤子1枚(生广中,圆者,色如肥皂子)。
16.3 主治
5种痔漏。凡谷道生瘤似鼠奶,时时发动,或出血者,名曰酒痔,又曰冷痔;若生核子者,曰肠风痔;发时热,大便难下,脱肛良久不入,名曰气痔;大便或出清血,名曰血痔。此因湿地久坐,肠胃虚冷搏结得之。
16.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如已有头者,用朱砂少许,同药3-5丸一处细研,涂于头上,旬日自落;又用米醋调药3-5丸,敷疮上即愈;如疮在里面,即将米醋和糟,拌药2-3丸,烧熏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煮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普济方》卷一九九
17.1 方名
17.2 组成
川常山(好者)1两。
17.3 主治
瘴疟。
17.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于当发日五更时先用热汤洗漱,着鞋袜了,方细嚼,用温酒半盏送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水两碗,沙糖1块如小胡桃大,白沙蜜1匙,令同于砂石器内,慢火熬令水尽,候冷,丸如弹子大。
17.6 用药禁忌
忌3日鱼、肉、生冷、糟腥、荤味、菜蔬。只吃淡粥饭。
18 《普济方》卷二四四
18.1 方名
18.2 组成
红曲半两,白胶香半两,破故纸半两(炒),蚕沙半两(炒),乌头半两(炮),木鳖子半两,牵牛半两(半生半熟),五灵脂半两。
18.3 功效
18.4 主治
脚气腿肿。
18.5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温水送下。
18.6 制备方法
19 《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瑞竹堂方》
19.1 方名
19.2 别名
19.3 组成
黑牵牛1斤(取头末10两,生用),大腹子1斤(扁者,取7两末,生用,如尖者是槟榔),京三棱5两(炮),广木香5两(面裹煨干为度),雷丸5两(炮),蓬术(煨)2两。
19.4 功效
取虫宣积。
19.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重,五更用沙糖水送下,温冷不妨。至天明去4-5利者,看取下是何虫积,以温白粥补之。
19.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和匀,用好紫色皂角半斤,去皮弦,切碎,用水两大碗浸1宿,冬月两宿,捞去粗滓,铜、瓷器内熬数沸,白沫出为度,放冷,和药必须揉杵捣,丸如梧桐子大。
19.7 用药禁忌
忌生冷腥硬之物,孕妇勿服。
19.8 附注
万应丸(《准绳·类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