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Xīguān LR7[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guā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膝关 | ||
---|---|---|---|
汉语拼音 | Xiguan | ||
罗马拼音 | Hsikuan | ||
美国英译名 | Knee Pas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R7 | |
日本 | 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F7 | |
富耶氏 | |||
德国 | LE7 | ||
英国 | liv7 | ||
美国 | Li7 |
膝关为经穴名(Xīguān LR7)[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1]。膝即膝部,关即机关,在此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附近,故名膝关[1]。膝关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历节,寒湿走注,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浑身风疹,透脑疽,膝髌肿痛,下肢痿痹,膝股肿痛,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现代又用膝关穴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痛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 穴名解
膝即膝部,关即机关,在此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附近,故名膝关[1]。
膝,指大小腿交接部分。关,意指关键、机窍之处。后汉刘熙《释名》:膝,伸也,可屈伸也。膝为人身关节之最大者,故名膝关。[2]
8 膝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膝关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4]。
膝关穴位于膝部,胫骨内侧踝的下方,阴陵泉(SP9)后1寸。正坐或仰卧屈膝取穴[4]。
膝关穴位于小腿前内侧,胫骨内踝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上部,阴陵泉穴后1寸处[5]。
另说“犊鼻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犊鼻下一寸二分,向里横开寸半,下直中都,相去五寸”(《针灸集成》)。
9 膝关穴的取法
膝关穴位于膝部,胫骨内侧踝的下方,阴陵泉(SP9)后1寸。正坐或仰卧屈膝取穴[5]。
快速取穴:先找到阴陵泉(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向后量1横指,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膝关穴[7]。
10 膝关穴穴位解剖
膝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和半腱肌(腱)。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缝匠肌起于髂前上棘,半腱肌、半膜肌起于坐骨结节,三肌分别止于胫骨粗隆的内侧。缝匠肌受股神经支配,后二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大隐静脉的后方,穿小腿深筋,直抵上述各肌的止点腱及胫骨骨膜。发自腘动脉怕膝下内动脉由腘窝向下方,参加膝关节网。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膝关穴主治病证
膝关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历节,寒湿走注,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浑身风疹,透脑疽,膝髌肿痛,下肢痿痹,膝股肿痛,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现代又用膝关穴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痛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膝内痛引髌,不可屈伸,喉咽中痛。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1.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3.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