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yáng míng nǜ
阳明衄为病证名[1]。即鼻衄[1]。《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衄发……从秋至冬,为阳明衄。”又名衄血、鼻沥血[2]。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
因肺热上壅所致者[2]。
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2]。
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胃散或玉女煎加减[2]。
宜清泻肺热,用桑丹泻白散加减[2]。
因胃热熏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干,兼口臭烦渴等症[2]。宜清解胃热,用玉女煎加减[2]。
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2]。
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而鼻衄者,症见六脉浮大无力,两尺尤弱[2]。宜引火归元,潜镇浮阳,用金匮肾气丸加减[2]。
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2]。宜滋养肺肾,用知柏地黄丸加减[2]。
有因外伤所致者,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2]。
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2]。
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药入鼻内止血,亦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2]。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