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痢

中医内科学 痢疾 中医学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yì dú lì

2 英文参考

fulminant dysente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ulminant dysente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fulminant dysentery[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疫毒痢(fulminant dysentery[1][2])为病名[3]。是指以发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大便脓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厥为主要表现的重度痢疾[3][3]。多由疫毒流行,互相染易,壅滞肠道,燔灼气血所致[3]疫毒痢痢疾中病情急重且具较强传染性的一类[3][4]。见宋《史载之指南方》。疫毒痢亦称“疫痢”、“时疫痢”[4]。本病类似中毒性痢疾,及痢疾伴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的重症患者,宜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4]

4 疫毒痢病因

疫毒痢多由疫毒流行,互相染易,壅滞肠道,燔灼气血所致[4]

5 疫毒痢症状

疫毒痢主要症候为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后重特甚,痢下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便次频多,甚至昏迷痉厥[4]儿童每于未痢之前,即呈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喘促,脉微欲绝等危象[4]

疫毒痢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5]

6 证候分析

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骤急。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血,故下痢鲜紫脓血。疫毒之气,甚于湿热之邪,所以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痢为甚。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所以壮热口渴。毒邪上攻清窍则头痛,毒邪内扰心营则烦躁热毒蒙蔽清窍则神昏,热盛动风,则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等,皆为疫毒内淫炽盛之征。本证以发病骤急,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或壮热烦躁作为辨证特点。[5]

8 疫毒痢的方药治疗

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已有“天行毒病,夹热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黄连当归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当良”的记载[5]

疫毒痢治法以清除肠积,凉血解毒开窍解痉为主[5]。可用白头翁汤槟榔顺气丸当归银花汤犀角地黄汤紫雪丹等方[5]

白头翁汤[备注]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加味。方中白头翁凉血解毒为主,配合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并可加黄芩、银花、赤芍丹皮地榆贯众等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功。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病势危急,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备注]神犀丹(《温热经纬》):犀角石菖蒲黄芩生地黄、银花、金汁、连翘板蓝根豆豉玄参天花粉紫草紫雪丹[备注]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朴硝朱砂麝香、黄金、硝石清热解毒开窍镇痉。[5]

9 疫毒痢针灸治疗

9.1 方一

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6]疫毒痢大椎十宣[6]。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中膂俞长强发热曲池脱肛百会长强[6]

9.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疫毒痢大椎合谷太冲久痢脱肛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6][6])为病名[7]。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7]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7]。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8]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8]实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8]虚证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8]。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8]。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后重自除”之说[8]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8]

详见痢疾条。

11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4.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37.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8. ^ [8]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疫毒痢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疫毒痢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