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983 | 85 | 八珍益母丸 | 蜜丸 | 9g | 丸 | 0.55元 | 中成药部分 | * |
984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60g | 瓶 | 5.3元 | 中成药部分 | *△ |
985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6g | 袋 | 0.62元 | 中成药部分 | |
986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36g | 瓶 | 3.3元 | 中成药部分 | |
987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40g | 瓶 | 3.6元 | 中成药部分 | |
988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48g | 瓶 | 4.3元 | 中成药部分 | |
989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54g | 瓶 | 4.8元 | 中成药部分 | |
990 | 85 | 八珍益母丸 | 水蜜丸 | 120g | 瓶 | 10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 益母丸药典标准
3.1 品名
Yimu Wan
3.2 处方
3.3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200~22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1],即得。
3.4 性状
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非腺毛1~3细胞,稍弯曲,壁有疣状突起(益母草)。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当归)。螺纹导管直径14~50μm,增厚壁互相连结,似网状螺纹导管(川芎)。木纤维成束,长梭形,直径16~24μm,壁稍厚,纹孔横裂缝状,十字形或人字状(木香)。
(2)取本品9g,剪碎,加硅藻土4.5g,研匀,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1g、当归对照药材0.5g,分别加乙醚30ml,同法制备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9g,剪碎,加硅藻土4.5g,研匀,加三氯甲烷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三氯甲烷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烃内酯对照品、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分别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1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强阳离子交换(SCX)色谱柱;以15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04%三乙胺和0.15%磷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192nm。理论板数按盐酸水苏碱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水苏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
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剪碎,混匀,取约9g,精密称定,取硅藻土9g,精密称定,递增法研匀,取约1/2量,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加在氧化铝-活性炭低压层析柱(将100~200目的中性氧化铝7.5g与层析用活性炭2.5g混匀,干法装柱;柱内径为2.5cm,带G4筛板)上,以乙醇100ml减压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丸含益母草以盐酸水苏碱(C7H13NO2·HCl)计,不得少于3.5mg。
3.8 功能与主治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量少、错后、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痛减、产后恶露不净。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小蜜丸一次9g(45丸),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1]。
3.10 注意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
3.11 规格
3.12 贮藏
密封。
3.13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益母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Yimu Wan
4.2 标准编号
WS3-B-1811-94
4.3 处方
益母草 480g 当归 240g 川芎 120g 木香 45g
4.4 制法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200~ 220g 制 成大蜜丸,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苦、微甜。
4.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非腺毛1~3细胞,稍弯曲,壁有疣状突起。 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螺纹导管直径8~23μm,加厚壁 互相连接,似网状螺纹导管。菊糖团块形状不规则,有时可见微细放射状纹理,加热后 溶解。
4.7 检查
4.8 功能与主治
调经养血,化瘀生新。用于气逆血滞,血亏血寒引起:经期不准 ,腹痛白带,腰酸倦怠,血虚头晕,耳鸣,产后败血不净。
4.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 丸,一日2 次。
4.10 注意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4.11 规格
每丸重 9g
4.12 贮藏
密封。
5 益母丸介绍
5.1 药品类型
5.2 药品名称
5.3 药品汉语拼音
Yimu Wan
5.4 成份
5.5 性状
5.6 益母丸的功能主治
调经养血,化瘀。用于气逆血滞,血亏血寒引起:经期不准,经行腹痛,白带,腰酸倦怠,血虚头晕,耳鸣。
5.7 规格
每丸重9克
5.8 益母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5.9 益母丸的禁忌
孕妇禁用。
5.10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食物。
2.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月经过多者不宜选用。
5.11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2 备注
请仔细阅读介绍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6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之益母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之益母丸主治孕妇诸证。
6.4 用法用量
清汤送下;虚人,安胎饮送下。可以常服。
6.5 加减
6.6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8 《惠直堂方》卷四之益母丸
8.1 方名
8.2 组成
益母草40斤(熬成膏约3斤),真龟胶1斤(蛤粉炒),白当归2斤,川芎1斤(俱蒸熟)。
8.3 主治
《惠直堂方》卷四之益母丸主治胎动不安,难产,产后血气痛,血晕,血崩虚脱,产后痰多,昏乱不知人事,月经先期或过期,赤白带下,血枯,肉淋,吐血,便血,虚损,阴虚潮热,骨痛,白浊,梦遗,足跟痛,心痛,血虚头痛,腰痛胁胀,气冲胸塞。
8.4 用法用量
胎动不安,蕲艾汤送下;催生,砂仁3钱煎汤送下;产后血块痛,红花汤送下;血晕,山楂汤送下;虚脱及血崩,人参汤送下;产后痰多,昏乱不知人事,醋炒红花汤送下;月水先期,或1月2次,或恹恹不息,人参、条芩、杜仲汤送下;月水过期,非红非紫,桃仁、红花汤送下;赤带,用赤鸡冠花,白带,用白鸡冠花煎汤送下;血枯,红花汤送下;肉淋,黄连、人参汤送下;吐血,黄芩、侧柏汤送下;便血,地榆汤送下;虚损,熟地、白芍、陈皮汤送下;阴虚,潮热往来,沙参汤送下;骨痛,地骨皮汤送下;男人白浊,三角酸煎汤送下;梦遗,茯神、杜仲、白鸡冠汤送下;脚跟肿,皮脱出水,牛膝汤送下;心痛,桃仁汤送下;血虚头痛,川芎、白芍汤送下;腰痛,杜仲汤送下;腰痛胁胀,气冲胸塞,芍药、杜仲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10 《妇人良方》卷十三引《产乳》之益母丸
10.1 方名
10.2 别名
10.3 组成
知母1两(洗,焙)。
10.4 主治
《妇人良方》卷十三引《产乳》之益母丸主治子烦。妊娠因服药致胎气不安,有似虚烦不得卧者。
10.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煎人参汤送下。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以枣肉为丸,如弹子大。
10.7 附注
11 《绛囊撮要》之益母丸
11.1 方名
11.2 组成
益母草8两(不犯铁器,摘、碎,风干,为末),当归1两,川芎1两,赤芍1两,木香(忌火)1两,清陈1两,阿胶1两(蛤粉炒)。
11.3 主治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胎前腹痛,胎动下血不止,寒热往来,状如疟疾,米汤化下;胞衣不下,炒盐汤化下;产后中风,无灰酒化下;气喘恶心,两胁疼痛,温酒化下;身热,手足顽麻,百节疼痛,温米汤化下;眼黑血晕,青盐汤化下;腹有血块,童便酒化下;产后痢疾,米汤化下;泻血,枣酒化下;白带,胶艾汤化下;血崩,糯米汤化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2 参考资料
-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