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描述
本病Darier(1916)首先描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红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国内唐鸿珊等(1986)报告60例,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3~10月份,特别夏季为多。
5 症状体征
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离心性向外扩大,以后皮疹中央消退,边缘略隆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色淡红或略带黄色,数日后直径可扩至6~8cm,中央消退区仍可有新疹发生,形成双环形或多环形或相互连接构成地图状。经l~2周后皮疹消退,局部留下色素沉着。非典型皮疹在环之边缘可附有鳞屑、小水疱、毛细血管扩张和紫癜。皮疹常分布于四肢和躯干。唐鸿珊等(1986)报告的病例不侵犯头面部和掌、跖部。本病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部分病例可伴有四肢关节痛、咽痛、抗“O”增高等,由于皮疹周期性反复发作,病程可持续数年。
6 疾病病因
部分病例与真菌感染或食用污染真菌的食品有关,有的与昆虫叮咬、细菌感染过敏或内脏肿瘤有关。Shelley等认为是自身过敏或对某些药物过敏,如青霉素、氯喹、羟氯喹等。Merretl(1981)报告1例由西咪替丁引起,但多数病例仍原因不明。
7 病理生理
分深在型和浅型。深在型:真皮中下部血管周围有境界清楚呈袖套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浅型:炎症细胞局限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表皮有轻度海绵形成、小水疱和灶性角化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