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分科 中医学
zá yī kē
department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杂医科为元代治疗杂病的医学专科[1]。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为其中之一。该科学生除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外,还要加习《圣济总录》八十三卷及《伤寒论》等。
十三科为我国古代医学分科情况[2]。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2]。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2]。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2]。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2]。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