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阳交 | ||
---|---|---|---|
汉语拼音 | Yangjiao | ||
罗马拼音 | YangChiao | ||
美国英译名 | Yang Crossroa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B35 | |
日本 | 3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B35 | |
富耶氏 | |||
德国 | G35 | ||
英国 | G35 | ||
美国 | GB35 |
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 GB35)[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3][3]。阳交是阳维脉的郄穴[3][3][4]。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4]。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5 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4]。
外侧为阳,交指交会。交,又为震卦。东方阳春之气,正少阳之应也。本穴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为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针灸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5]
8 足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阳交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7]。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7]。正坐取穴[7]。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7]。
9 足髎穴的取法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7]。正坐取穴[7]。
侧卧或仰卧位,于腘横纹外侧端至外踝尖连线中点下1寸,腓骨后缘取穴;或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端连线中点下1寸,外丘后取穴[8]。
10 足髎穴穴位解剖
阳交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阳陵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足髎穴主治病证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10]。
现代又多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10]。
1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7.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8.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