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石膏
(《本经》中品)
【释名】细理石(《别录》)、寒水石(《纲目》)。
震享曰︰火细研醋调,封丹灶,其固密甚于脂膏。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正与石脂同意。
时珍曰︰其纹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集解】《别录》曰︰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
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也。《仙经》不须此。
恭曰︰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
大明曰︰石膏通亮,理如云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曰︰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则出剡州茗山县义情山,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
颂曰︰石膏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惟以破之皆作方棱者,为方解石。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或以为石膏;然据本草又似长石。或又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彻类肉之膏肪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尔。阎孝忠曰︰南方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汴京相反,乃大误也。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又一种坚白全类石膏,而敲之成方者,名方解石也。
承曰︰陶言钱塘山中雨后时自出。今钱塘人凿山取之甚多,捣作齿药货用,浙人呼为寒水石,入药最胜他处者。
宗奭曰︰石膏纷辩不决,未悉缺理。本草只言生齐山、卢山、蒙山,细理白泽者良,即知他处者非石膏也。
震亨曰︰本草药之命名,多有意义,或以色,或以形,或以气,或以质,或以味,或以能,或以时,是也。石膏固济丹炉,苟非有膏,岂能为用?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昔人以方解为石膏,误矣。石膏味甘而辛,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太阴、少阳。彼方解石,只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为三经之主治者,焉在哉?
时珍曰︰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浓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带微青,而纹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苏颂、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
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修治】曰︰凡使,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筛研用。
时珍曰︰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性寒,火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气味】辛,微寒,无毒。
《别录》曰︰甘,大寒。
好古曰︰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
之才曰︰鸡子为之使。恶莽草、巴豆、马目毒公。畏铁。
【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本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别录》)。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煎茶,去头痛(甄权)。治天行热狂,头风旋,下乳,揩齿益齿(大明)。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李杲)。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元素)。
【发明】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元素曰︰石膏性寒,味辛而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也,乃阳明经大寒之药。善治本经头痛牙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然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自汗,苦头痛之药,仲景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诸证,勿服之。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证,及脾胃虚劳,形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证同。医者不识而误用之,不可胜救也。
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又治三焦皮肤大热,入手少阳也。凡病脉数不退者,宜用之;胃弱者,不可用。
宗奭曰︰孙兆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宜用白虎。但四方气候不齐,岁中运气不一,亦宜两审。其说甚雅。
时珍曰︰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纹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
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杨士瀛云︰石膏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按︰刘《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奈何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宗室与医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仍石膏汤证也。竟如言而愈。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故寒水石诸方多附于后。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附方】旧四,新二十五。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冷服,名鹊石散。(《本事方》)
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拥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验方》)
解中诸毒︰方同上。
乳石发渴︰寒水石一块含之,以瘥为度。(《圣济录》)
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干。每用一丸,炭火红烧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醋汤投之,得汗愈。(蔡氏《经验必用方》)
小儿丹毒︰寒水石末一两,和水涂之。(《集玄方》)
小儿身热︰石膏一两,青黛一钱。为末,糕糊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普济方》)
骨蒸劳病,外寒内热,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骨肉日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身凉为度。(《外台秘要》)
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普济方》)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入参汤服三钱。(《保命集》)
食积痰火,泻肺火、胃火。白石膏(火,出火毒)半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甚效。(《保寿堂方》)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不见物。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水三大盏,煎石膏、竹叶,去滓,取二盏煮粥,入糖食。(《养老方》)
风邪眼寒,乃风入头系,败血凝滞,不能上下流通,故风寒客之而眼寒也。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日二服。(《宣明方》)
头风涕泪,疼痛不已︰方同上。
鼻衄头痛,心烦︰石膏、牡蛎各一两。为末。每新汲水服二钱,并滴鼻内。(《普济方》)
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即除根。(笔峰《杂兴》)
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服。(《明目方》)
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庞安时《伤寒论》)
小便猝数,非淋,令人瘦。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五升,每服五合。(《肘后方》)
小儿吐泻黄色者,伤热也。玉露散︰用石膏、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末。滚汤调服一钱。(钱乙小儿方)
水泻腹鸣如雷,有火者。石膏火,仓米饭和丸梧子大,黄丹为衣。米饮下二十丸。不二服,效。(李楼《奇方》)
乳汁不下︰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三沸。三日饮尽,妙。(《子母秘录》)
妇人乳痈︰一醉膏︰用石膏红,出火毒,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陈日华《经验方》)
油伤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敷之,良。(《梅师方》)
金疮出血︰寒水石、沥青等分。为末。干掺,勿经水。(《积德堂方》)
刀疮伤湿,溃烂不生肌︰寒水石()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敷。甚者,加龙骨一钱,孩儿茶一钱。(《积德堂方》)
疮口不敛,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寒水石(烧赤,研)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之。名红玉散。(《和剂局方》)
口疮咽痛,上膈有热︰寒水石()三两,朱砂三钱半,脑子半字。为末,掺之。(《三因方》)
【附录】玉火石颂曰︰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医用之。其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土人以当石膏用之。
龙石膏《别录》曰︰有名未用,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石膏
- 石膏【本草纲目】图文版
- 石膏【中草药图片】
- 石膏【中药大全】
- 石膏《本草备要》
- 石膏《本草便读》
- 石膏《本草乘雅半偈》
- 石膏《本草乘雅半偈》
- 石膏《本草崇原》
- 石膏《本草崇原》
- 石膏《本草从新》
- 石膏《本草撮要》
- 石膏《本草纲目》
- 石膏《本草害利》
- 石膏《本草害利》
- 石膏《本草经集注》
- 石膏《本草经解》
- 石膏《本草经解》
- 石膏《本草蒙筌》
- 石膏《本草求真》
- 石膏《本草思辨录》
- 石膏《本草思辨录》
- 石膏《本草图经》
- 石膏《本草图经》
- 石膏《本草新编》
- 石膏《本草新编》
- 石膏《本草衍义》
- 石膏《本草易读》
- 石膏《本草易读》
- 石膏《本草择要纲目》
- 石膏《本草择要纲目》
- 石膏《本经逢原》
- 石膏《得配本草》
- 石膏《冯氏锦囊秘录》
- 石膏《顾松园医镜》
- 石膏《雷公炮制药性解》
- 石膏《雷公炮炙论》
- 石膏《雷公炮炙论》
- 石膏《侣山堂类辩》
- 石膏《侣山堂类辩》
- 石膏《名医别录》
- 石膏《千金翼方》
- 石膏《神农本草经》
- 石膏《汤液本草》
- 石膏《新修本草》
- 石膏《药笼小品》
- 石膏《药笼小品》
- 石膏《药征》
- 石膏《药征》
- 石膏《医学入门》
- 石膏《玉楸药解》
- 石膏《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石膏《长沙药解》
- 石膏《长沙药解》
- 石膏《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石膏《证类本草》
- 石膏《证类本草》
- 石膏《中药炮制》
- 石膏《中药学》
- 白石膏《药鉴》
- 白石膏《药鉴》
- 煅石膏【中药大全】
- 甘石膏《博济方》
- 龙石膏《名医别录》
- 龙石膏《千金翼方》
- 龙石膏《新修本草》
- 龙石膏《证类本草》
- 生石膏《药性切用》
- 石膏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石膏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石膏论《格致余论》
- 石膏论《格致余论》
- 石膏散《博济方》
- 石膏散《冯氏锦囊秘录》
- 石膏散《妇人大全良方》
- 石膏散《儒门事亲》
- 石膏散《医方考》
- 石膏散《医方论》
- 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石膏汤《冯氏锦囊秘录》
- 石膏汤《妇人大全良方》
- 石膏汤《儒门事亲》
- 石膏丸《扁鹊心书》
- 石膏丸《扁鹊心书》
- 三黄石膏《汤头歌诀》
- 三黄石膏《汤头歌诀》
- 石膏茶方【中医临床中医五官科】
- 石膏性用《读医随笔》
- 石膏性用《读医随笔》
- 柴胡石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柴胡石膏汤《妇人大全良方》
- 单行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豆腐石膏汤《保健药膳》
- 豆腐石膏汤《保健药膳》
- 二物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滑石石膏散《备急千金要方》
- 滑石石膏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藿香石膏茶《茶饮保健》
- 馏水石膏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 馏水石膏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 麻黄石膏汤《备急千金要方》
- 麦饭石膏论《集验背疽方》
- 麦饭石膏论《集验背疽方》
- 羌活石膏茶《茶饮保健》
- 人参石膏汤《冯氏锦囊秘录》
- 三黄石膏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三黄石膏汤《医方考》
- 三黄石膏汤《医方论》
- 三黄石膏汤《医宗金鉴》
- 三黄石膏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石膏粳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石膏粳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石膏羌活散《医方论》
- 石膏综合征【疾病大全】
- 竹叶石膏汤《冯氏锦囊秘录》
- 竹叶石膏汤《目经大成》
- 竹叶石膏汤《仁术便览》
- 竹叶石膏汤《伤寒括要》
- 竹叶石膏汤《伤寒寻源》
- 竹叶石膏汤《伤寒寻源》
- 竹叶石膏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 竹叶石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竹叶石膏汤《汤头歌诀》
- 竹叶石膏汤《汤头歌诀》
- 竹叶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竹叶石膏汤《医方考》
- 竹叶石膏汤《医方论》
- 竹叶石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竹叶石膏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竹叶石膏汤《正体类要》
- 寒凉药之石膏【中药基础】
- 人参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竹叶石膏汤方《伤寒论》
- 竹叶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竹叶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竹叶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 竹叶石膏汤证《临证实验录》
- 竹叶石膏汤证《临证实验录》
- 石膏阿斯匹林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石膏阿斯匹林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石膏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石膏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小儿石膏综合征【疾病大全】
-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悬解》
- 小青龙加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小青龙加石膏汤《医宗金鉴》
- 小青龙加石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 用大黄石膏芒硝论《松峰说疫》
- 用大黄石膏芒硝论《松峰说疫》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删补名医方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括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寻源》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寻源》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证《医学摘粹》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医方考》
- 石膏飞罗酒(痹证)【百病药酒】
- 石膏小验方清热泻火【方剂知识】
- 《本经》石膏功效释义【中药基础】
-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论痈疽用麦饭石膏治效《外科精要》
- 论痈疽用麦饭石膏治效《外科精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医宗金鉴》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经方实验录》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产后虚烦戒服竹叶石膏汤《女科经纶》
- 桐油石膏粉敷贴治疗疖肿【中医疗法自然疗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悬解》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黄芩黄连白芍龙胆黄柏知母石膏葛根滑石柴胡栀子《轩岐救正论》
- 黄芩黄连白芍龙胆黄柏知母石膏葛根滑石柴胡栀子《轩岐救正论》
- 金银铅汞珍珠琥珀龙骨金星礞石阳起石丹砂石脂牡蛎滑石石膏雄黄轻粉消石白矾石英玄明粉《轩岐救正论》
- 金银铅汞珍珠琥珀龙骨金星礞石阳起石丹砂石脂牡蛎滑石石膏雄黄轻粉消石白矾石英玄明粉《轩岐救正论》
石膏
- 石膏【中医知识】
- 石膏治病验方【中医知识】
- 能除大热的石膏【中医知识】
- 生熟石膏功效异同【中医知识】
- 石膏治接触性皮炎【中医知识】
- 石膏重剂应用探讨【医案心得】
- 张锡纯应用石膏探微【医案心得】
- 知母配石膏清泻肺胃【医案心得】
- 《本经》石膏功效释义【医案心得】
- 白芷配石膏可消牙龈痛【中医知识】
- 桐油石膏粉敷贴治疗疖肿【中医知识】
- 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医案心得】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中医知识】
《本草纲目》石部
- 玉
- 玉屑
- 白玉髓
- 青玉
- 珊瑚
- 马脑(玛瑙,文石,摩罗迦隶)
- 宝石
- 玻璃
- 水精
- 琉璃
- 云母
- 白石英
- 五色石英
- 紫石英
- 菩萨石
- 丹砂
- 水银
- 水银粉
- 粉霜
- 银朱
- 灵砂
- 雄黄
- 雌黄
- 石膏
- 理石
- 长石
- 方解石
- 滑石
- 不灰木
- 五色石脂
- 青石脂
- 黄石脂
- 白石脂
- 赤石脂
- 桃花石
- 炉甘石
- 井泉石
- 无名异
- 蜜栗子
- 石钟乳
- 孔公
- 殷
- 土殷
- 石脑
- 石髓
- 石脑油
- 石炭
- 锻石
- 石面
- 浮石
- 石芝
- 阳起石
- 磁石
- 玄石
- 代赭石
- 禹余粮
- 太一余粮
- 石中黄子
- 空青
- 曾青
- 绿青
- 扁青
- 白青
- 石胆
- 太白石(白石)
- 特生石
- 握雪石
- 砒石
- 土黄
- 金星石
- 婆娑石
- 礞石
- 花乳石
- 白羊石
- 金牙石
- 金刚石
- 砭石
- 越砥
- 姜石
- 麦饭石
- 水中白石
- 河砂
- 杓上砂
- 石燕
- 石蟹
- 石蛇
- 石蚕
- 石鳖
- 蛇黄
- 霹雳砧
- 雷墨
- 食盐
- 大盐
- 戎盐
- 胡盐
- 光明盐
- 卤碱
- 凝水石
- 玄精石
- 绿盐
- 盐药
- 朴硝
- 马牙硝
- 玄明粉
- 硝石
- 生硝
- 砂
- 硼砂
- 石硫黄
- 石硫赤
- 石硫青
- 矾石
- 绿矾
- 黄矾
- 汤瓶内碱
- 附录诸石二十七种
- 金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