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酸泻之(赤芍药),实则泻子(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虚则补母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泻之(甘草、参、),实则泻子(甘草)。欲软,急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以苦泻之(黄连),实则泻子(桑白皮)。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炙甘草),以甘补之(人参),虚则补母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诃子),以辛泻之(桑白皮),实则泻子(泽泻)。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补母(五味子)。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欲坚,急食苦以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洁古张氏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耳,学人宜因意而充之。
补泻
- 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补泻《针灸聚英》
- 补泻《针灸聚英》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补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补泻论《医碥》
- 补泻论《医碥》
- 艾灸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艾灸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艾灸补泻《针灸大成》
- 艾灸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艾灸补泻《针灸素难要旨》
- 艾灸补泻《中医词典》
- 补泻兼施《温疫论》
- 补泻兼施《温疫论》
- 补泻手法《神应经》
- 补泻手法《神应经》
- 补泻手法《中医词典》
- 补泻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补泻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补泻相反《针灸素难要旨》
- 补泻相反《针灸素难要旨》
- 呼吸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呼吸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呼吸补泻《中医词典》
- 呼吸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疾徐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疾徐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疾徐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九六补泻《中医词典》
- 灸补泻法《针灸易学》
- 灸法补泻《卫生宝鉴》
- 开阖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开阖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开阖补泻《中医词典》
- 开阖补泻《中医词典》
- 开阖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留针补泻《中医词典》
- 论补泻说《普济方·针灸》
- 论补泻说《普济方·针灸》
- 纳支补泻《中医词典》
- 纳支补泻《中医词典》
- 难经补泻《针灸大成》
- 难经补泻《针灸大成》
- 内经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内经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内经补泻《针灸大成》
- 内经补泻《针灸大成》
- 捻转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捻转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捻转补泻《中医词典》
- 捻转补泻《中医词典》
- 捻转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提插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提插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提插补泻《中医词典》
- 提插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五位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五位补泻《古今医统大全》
- 虚实补泻《黄帝内经太素》
- 虚实补泻《黄帝内经太素》
- 徐疾补泻《中医词典》
- 迎随补泻【针灸疗法术语解释】
- 迎随补泻《中医词典》
- 脏腑补泻《中医内科学》
- 针头补泻《中医词典》
- 针向补泻《中医词典》
- 真邪补泻《黄帝内经太素》
- 真邪补泻《黄帝内经太素》
- 子母补泻《中医词典》
- 子午补泻《中医词典》
- 补泻雪心歌《古今医统大全》
- 补泻雪心歌《古今医统大全》
- 补泻雪心歌《针灸聚英》
- 补泻雪心歌《针灸聚英》
- 补泻雪心歌《中医词典》
- 补泻阴阳篇《外经微言》
- 补泻阴阳篇《外经微言》
- 寒热补泻法《卫生宝鉴》
- 呼吸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呼吸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灸法补泻法【器具技法】
- 论气虚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虚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虚实补泻《普济方·针灸》
- 论虚实补泻《普济方·针灸》
- 神应经补泻《针灸大成》
- 手指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手指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手指补泻法《中医词典》
- 五脏补泻法《医学启源》
-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虚实补泻论《读医随笔》
- 虚实补泻论《读医随笔》
- 迎随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迎随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针刺补泻法《中医词典》
- 针刺补泻法《中医刺灸》
- 针有补泻法《卫生宝鉴》
- 补泻分清营卫《中医刺灸》
- 补泻分清营卫《中医刺灸》
- 南丰李氏补泻《针灸大成》
- 南丰李氏补泻《针灸大成》
- 十二经补泻歌《针灸易学》
- 四明高氏补泻《针灸大成》
- 四明高氏补泻《针灸大成》
- 四明高氏补泻《针灸易学》
-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 五脏苦欲补泻《中医词典》
- 五脏五味补泻【本草纲目】
- 五脏五味补泻《痰火点雪》
- 五脏五味补泻《痰火点雪》
- 用针虚实补泻《类经》
- 用针虚实补泻《类经》
- 真言补泻手法《普济方·针灸》
- 真言补泻手法《普济方·针灸》
- 真言补泻手法《针经指南》
- 真言补泻手法《针经指南》
- 治疮须分补泻《外科理例》
- 治疮须分补泻《外科理例》
- 补泻法五十九法《针灸神书》
- 补泻调导与收功《气功外气疗法》
- 补泻调导与收功《气功外气疗法》
-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 六气主客补泻歌《古今医统大全》
- 论气虚血热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论气虚血热补泻《冯氏锦囊秘录》
- 施行补泻的依据《中医刺灸》
- 施行补泻的依据《中医刺灸》
- 十二经补泻药品《外科大成》
- 十二经补泻药品《外科大成》
- 十二经补泻药品《外科选要》
- 十二经补泻药品《外科选要》
-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五脏苦欲补泻解《目经大成》
- 五脏苦欲补泻解《目经大成》
- 五脏苦欲补泻论《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苦欲补泻论《冯氏锦囊秘录》
- 脏腑旺时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脏气法时补泻法《卫生宝鉴》
- 脏气法时补泻法《卫生宝鉴》
- 脏气法时补泻法《医学启源》
- 脏气法时补泻法《医学启源》
- 针刺补泻的原则《中医刺灸》
- 针刺补泻的原则《中医刺灸》
- 宏纲陈氏补泻针法《金针秘传》
- 灸用火善恶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灸用火善恶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六气补泻用有先后《类经》
- 六气补泻用有先后《类经》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古今医统大全》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古今医统大全》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针灸聚英》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针灸聚英》
-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汤液本草》
-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汤液本草》
- 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幼科发挥》
- 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幼科发挥》
- 阴阳虚实补泻先后《类经》
- 阴阳虚实补泻先后《类经》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中医刺灸》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中医刺灸》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叶选医衡》
- 补泻当分缓急有无说《叶选医衡》
- 补泻雪心歌(聚英)《针灸大成》
- 补泻雪心歌(聚英)《针灸大成》
- 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卫生宝鉴》
- 论疮疡补泻不可倒施《疡医大全》
- 论疮疡补泻不可倒施《疡医大全》
- 论针形至微何能补泻《重楼玉钥》
- 论针形至微何能补泻《重楼玉钥》
- 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器具技法】
-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汤液本草》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卫生宝鉴》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卫生宝鉴》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医学启源》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医学启源》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医旨绪余》
- 治眼,五脏补泻用药《明目至宝》
- 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类经》
- 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类经》
-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本草纲目】
- 提按补泻二百八十三法《针灸神书》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痰火点雪》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痰火点雪》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中医刺灸》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中医刺灸》
- 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药鉴》
- 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药鉴》
- 男女八段补泻二百十七法《针灸神书》
- 男女手指补泻二百十八法《针灸神书》
- 男女针头补泻二百十九法《针灸神书》
- 男女子母补泻二百二十法《针灸神书》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普济方·针灸》
- 针灸为何具有补泻效应?【针灸常识】
-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补泻手法【器具手法】
- 男女流注补泻二百二十五法《针灸神书》
- 男女手指补泻二百二十六法《针灸神书》
- 男女提按补泻二百二十二法《针灸神书》
- 男女虚实补泻二百二十一法《针灸神书》
- 男女阴阳补泻二百八十一法《针灸神书》
- 男女阴阳补泻二百二十三法《针灸神书》
- 男女迎随补泻二百二十四法《针灸神书》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针灸聚英》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针灸聚英》
-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脾胃论》
-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脾胃论》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医词典》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医词典》
- 八法歌病源呼吸补泻六十五法《针灸神书》
- 洁古论五脏五邪相乘补泻大法《证治准绳·幼科》
- 洁古论五脏五邪相乘补泻大法《证治准绳·幼科》
- 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医旨绪余》
- 药用寒温补泻,当察患者体质《余无言医案》
- 药用寒温补泻,当察患者体质《余无言医案》
- 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医旨绪余》
- 迎随补泻(针头补泻、针芒补泻)【中医名词术语】针法
- 迎随补泻(针头补泻、针芒补泻)《中医名词词典》
- 重视针刺多手法,补泻透穴加漆针【医药史料】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针灸大成》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针灸大成》
- 十二经图十二经穴十二经补泻八法图《针灸易学》
-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针灸大成》
-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针灸大成》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针灸大成》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针灸大成》
- 治疗小儿哮喘须知易虚易实之变,妥施补泻【中医临床中医儿科】
- 三阳三阴配合上足脏下手腑气血多少补泻循提二百八十四法《针灸神书》
- 以上推论化气,发明标本,是补足前半篇义理,为第三段。以下论五味补泻治法,退出通篇,为第四段。《三消论》
- 以上推论化气,发明标本,是补足前半篇义理,为第三段。以下论五味补泻治法,退出通篇,为第四段。《三消论》
五脏五味
补泻
- 敦煌遗书中小补泻汤数术思想研究【医案心得】
- 重视针刺多手法,补泻透穴加漆针【中医知识】
- 郑毓琳和他创立的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医案心得】
- 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普济消毒饮浅识【医案心得】
-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1)【中医知识】
-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2)【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