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
禹余粮
(《本经》上品)
【释名】白余粮《别录》。
时珍曰︰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曰余粮,俗呼为太一禹余粮。见太一下。
承曰︰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余粮者,本为此尔。
【集解】《别录》曰︰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弘景曰︰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无复碜,《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一种藤,叶如菝,根作块有节,似菝而色赤,味似薯蓣,谓为禹余粮,此与生池泽者复有仿佛。或疑今石即是太一也。
颂曰︰今惟泽州、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张华《博物志》言︰扶海洲上有草,其实食之如大麦,名自然谷,亦名禹余粮,世传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则草与此异物同名,抑与生池泽者同种乎?
时珍曰︰禹余粮乃石中黄粉,生于池泽;其生山谷者,为太一余粮。本衣冠文物白。陶引藤生禹余粮,苏引草生禹余粮,虽名同而实不同,殊为迂远。详太一余粮下。
【修治】弘景曰︰凡用,细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曰︰见太一下。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曰︰平。权曰︰咸。
之才曰︰牡丹为之使。伏五金,制三黄。
【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本经》)。疗小腹痛结烦疼(《别录》)。主崩中(甄权)。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等疾。久服耐寒暑(大明)。催生,固大肠(时珍)。
【发明】成无己曰︰重可去怯,禹余粮之重,为镇固之剂。
时珍曰︰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患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负担远行,身轻不极。其方药多不录。
【附方】旧三,新六。
大肠咳嗽,咳则遗矢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方同下。(《洁古家珍》)
冷劳肠泄不止︰神效太一丹︰禹余粮四两(火醋淬),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焙)。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温水下五丸。(《圣惠方》)
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仲景《伤寒论》)
赤白带下︰禹余粮(火醋淬)、干姜等分,赤下干姜减半。为末。空心服二钱匕。(《胜金方》)
崩中漏下,青黄赤白,使人无子。禹余粮(研)、赤石脂(研)、牡砺(研)、乌贼骨、伏龙肝(炒)、桂心等分。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葱、蒜。(张文仲《备急方》)
育肠气痛,妇人小腹痛︰禹余粮为末。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极效。(《卫生易简方》)
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状如酸馅者,入地埋一半紧筑,炭灰一斤之。湿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里面细者研,水淘五、七度,日干,再研万遍。用甘草汤服二钱,一服立效。(《经验方》)
身面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为末,鸡子黄和敷。先以布拭干,勿见风,日三。十日,十年者亦灭。(《圣济录》)
大风疠疾,眉发堕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禹余粮
- 禹余粮【本草纲目】图文版
- 禹余粮【矿物类中药】
- 禹余粮【中草药图片】
- 禹余粮【中药大全】
- 禹余粮《本草备要》
- 禹余粮《本草便读》
- 禹余粮《本草乘雅半偈》
- 禹余粮《本草乘雅半偈》
- 禹余粮《本草崇原》
- 禹余粮《本草崇原》
- 禹余粮《本草从新》
- 禹余粮《本草撮要》
- 禹余粮《本草分经》
- 禹余粮《本草分经》
- 禹余粮《本草纲目》
- 禹余粮《本草经集注》
- 禹余粮《本草蒙筌》
- 禹余粮《本草求真》
- 禹余粮《本草图经》
- 禹余粮《本草图经》
- 禹余粮《本草新编》
- 禹余粮《本草新编》
- 禹余粮《本草易读》
- 禹余粮《本草易读》
- 禹余粮《本草择要纲目》
- 禹余粮《本草择要纲目》
- 禹余粮《本经逢原》
- 禹余粮《得配本草》
- 禹余粮《冯氏锦囊秘录》
- 禹余粮《雷公炮制药性解》
- 禹余粮《名医别录》
- 禹余粮《千金翼方》
- 禹余粮《神农本草经》
- 禹余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禹余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禹余粮《汤液本草》
- 禹余粮《新修本草》
- 禹余粮《药笼小品》
- 禹余粮《药笼小品》
- 禹余粮《药性切用》
- 禹余粮《药征续编》
- 禹余粮《药征续编》
- 禹余粮《医学入门》
- 禹余粮《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禹余粮《长沙药解》
- 禹余粮《长沙药解》
- 禹余粮《证类本草》
- 禹余粮《证类本草》
- 草禹余粮《证类本草》
- 禹余粮丸《备急千金要方》
- 禹余粮丸《备急千金要方》
- 禹余粮丸《冯氏锦囊秘录》
- 禹余粮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禹余粮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一禹余粮《本草经集注》
- 太一禹余粮《雷公炮炙论》
- 太一禹余粮《雷公炮炙论》
- 太一禹余粮《名医别录》
- 太一禹余粮《吴普本草》
- 太一禹余粮《新修本草》
- 禹余粮简介【中药基础】
- 禹余粮丸方《伤寒杂病论》
- 增损禹余粮丸《备急千金要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备急千金要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删补名医方论》
-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括要》
-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寻源》
-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寻源》
- 赤石脂禹余粮汤《医方考》
- 赤石脂禹余粮汤《医方论》
- 赤石脂禹余粮汤《医宗金鉴》
- 赤石脂禹余粮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伤寒论》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伤寒杂病论》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医宗金鉴》
- 禹余粮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禹余粮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禹余粮丸(原方阙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禹余粮证十七 太阳一百八《伤寒悬解》
-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七 太阳百二十九《伤寒悬解》
禹余粮
《本草纲目》石部
- 玉
- 玉屑
- 白玉髓
- 青玉
- 珊瑚
- 马脑(玛瑙,文石,摩罗迦隶)
- 宝石
- 玻璃
- 水精
- 琉璃
- 云母
- 白石英
- 五色石英
- 紫石英
- 菩萨石
- 丹砂
- 水银
- 水银粉
- 粉霜
- 银朱
- 灵砂
- 雄黄
- 雌黄
- 石膏
- 理石
- 长石
- 方解石
- 滑石
- 不灰木
- 五色石脂
- 青石脂
- 黄石脂
- 白石脂
- 赤石脂
- 桃花石
- 炉甘石
- 井泉石
- 无名异
- 蜜栗子
- 石钟乳
- 孔公
- 殷
- 土殷
- 石脑
- 石髓
- 石脑油
- 石炭
- 锻石
- 石面
- 浮石
- 石芝
- 阳起石
- 磁石
- 玄石
- 代赭石
- 禹余粮
- 太一余粮
- 石中黄子
- 空青
- 曾青
- 绿青
- 扁青
- 白青
- 石胆
- 太白石(白石)
- 特生石
- 握雪石
- 砒石
- 土黄
- 金星石
- 婆娑石
- 礞石
- 花乳石
- 白羊石
- 金牙石
- 金刚石
- 砭石
- 越砥
- 姜石
- 麦饭石
- 水中白石
- 河砂
- 杓上砂
- 石燕
- 石蟹
- 石蛇
- 石蚕
- 石鳖
- 蛇黄
- 霹雳砧
- 雷墨
- 食盐
- 大盐
- 戎盐
- 胡盐
- 光明盐
- 卤碱
- 凝水石
- 玄精石
- 绿盐
- 盐药
- 朴硝
- 马牙硝
- 玄明粉
- 硝石
- 生硝
- 砂
- 硼砂
- 石硫黄
- 石硫赤
- 石硫青
- 矾石
- 绿矾
- 黄矾
- 汤瓶内碱
- 附录诸石二十七种
- 金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