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沥

慈竹沥

【主治】疗热,和粥饮服(孟诜)。

【发明】弘景曰︰凡取竹沥,惟用淡、苦、竹者。

雷曰︰久渴心烦,宜投竹沥。

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诸方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产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本草言其大寒,似与石膏、黄芩同类。而世俗因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经》云︰阴虚则发热。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薯蓣寒补义同。大寒言其功,非独言其气也。世人食笋,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于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但能食者用荆沥,不能食者用竹沥。

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也。丹溪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淮南子》云︰槁竹有火,不钻不然。今苗僚人以干竹片相戛取火,则竹性虽寒,亦未必大寒也。《神仙传》云︰离娄公服竹汁饵桂,得长生。盖竹汁性寒,以桂济之,亦与用姜汁佐竹沥之意相同。淡竹今人呼为水竹,有大小二种,此竹汁

【附方】旧十四,新七。

中风口噤︰竹沥、姜汁等分,日日饮之。(《千金方》)

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饮,分三、四服。(《兵部手集》)。

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张︰竹沥饮一、二升,即苏。(《梅师方》)。

破伤中风︰凡闪脱折骨诸,慎不可当风用扇,中风则发,口噤项沥二、三升。忌冷冻饮料食及酒。竹沥卒难得,可合十许束并烧取之。(《外台秘要》)。

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升,微微暖服。(《广利方》)。

大人喉风︰竹油,频饮之。(《集简方》)。

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柏,时时点之。(《简便方》)。

小儿伤寒︰淡竹沥、葛根汁各六合。细细与服。(《千金方》)。

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夜服二合。(姚和众《至宝方》)。

妇人胎动︰

孕妇子烦︰杨氏产乳︰竹沥,频频饮之。《梅师方》︰茯苓二两,竹沥一升,水四升,煎二时气烦躁,五、六日不解︰青竹沥半盏,新水半盏,相和令匀,非时服。(

消渴尿多︰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咳嗽肺痿︰大人、小儿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用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次,以愈为度。(李绛《兵部手集》)。

产后虚汗︰淡竹沥三合,暖服,须臾再服。(昝殷《产宝》)。

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

目痛不得开者,肝经实热所致,或生障翳︰用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绵裹浸一宿,频点之,令热泪出。(《梅

猝牙齿痛︰苦竹烧一头,其一头汁出,热揩之。(姚僧坦《集验方》)。

丹石毒发︰头眩耳鸣,恐惧不安。淡竹沥,频服二、三升。(《古今录验》)

竹笋见菜部。

木部相关慈竹箨 苦竹沥 竹沥 淡竹沥 竹茹 苦竹茹 淡竹茹 甘竹根 苦竹根 淡竹根

《本草纲目》木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