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
茯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别录》)。
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甄权)。
神木(即伏神心内木也。又名黄松节)
【主治】偏痛,诸筋牵缩(时珍)。
【发明】弘景曰︰仙方只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应无嫌。
时珍曰︰《神农本草》只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
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人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圣济录》松节散︰用茯神心中木一两,乳香一钱,石器炒,研为末。每服二钱,木瓜酒下。治风寒冷湿搏于筋骨,足筋挛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并主之。
【附方】旧六,新二十。
服茯苓法︰颂曰︰《集仙方》多单饵茯苓。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于二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遍。乃取牛乳二斗和合,著铜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随性饱食,辟谷不饥也如欲食谷,先煮葵汁饮之。又茯苓酥法︰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置大瓮中,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其味极甘美。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茯苓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为散、丸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儒门事亲》方︰用茯苓四两,头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三两煎熟。饱食一顿,便绝食辟谷。至三日觉难受,以后气力渐生也。《经验后方》服法︰用华山挺子茯苓,削如枣大方块,安新瓮内,好酒浸之,纸封三重,百日乃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一年可夜视物,久久肠化为筋,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嵩高记》︰用茯苓、松脂各二斤,淳酒浸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之,久久通灵。又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服。孙真人《枕中记》云︰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葛洪《抱朴子》云︰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体玉泽。又黄初起服茯苓五万日,能坐在立亡,日中无影。交感丸︰方见草部莎根下。吴仙丹︰方见果部吴茱萸下。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日三。(《圣济总录》)
养心安神︰朱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升,时复振跳。常服,消阴养火,全心气。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
血虚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日服一钱。(《证治要诀》)。
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苏东坡方也。(《直指方》)。
虚滑遗精︰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为末,入盐二钱。精羊肉批片,掺药炙食,以酒送下。(《普济方》)。
漏精白浊︰方见菜部薯蓣下。浊遗带下︰威喜丸︰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多惊,猪苓四钱半,入内煮二十余沸,取出晒干,择去猪苓,为末,化黄蜡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为度。忌米醋。李时珍曰︰《抱朴子》言︰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烧之不焦,带之辟兵,服之长生。《和剂局方》威喜丸之名,盖取诸此。小便频多︰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以白矾水瀹过,焙)等分,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儒门事亲》方)。
小便不禁︰茯苓丸︰治心肾俱虚,神志不守,小便不禁。用白茯苓、赤茯苓等分,为末。
以新汲水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三因方》)。
小便淋浊︰由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梦遗白浊。赤、白茯苓等分。为末。新汲水飞去沫,控干。以地黄汁同捣,酒熬作膏,和丸弹子大。空心盐汤嚼下一丸。(《三因方》)
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症。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下部诸疾︰龙液膏︰用坚实白茯苓去皮焙研,取清溪流水浸去筋膜,复焙,入瓷罐内,以好蜜和匀,入铜釜内,重汤桑柴灰煮一日,取出收之。每空心白汤下二、三匙,解烦郁燥渴。一切下部疾,皆可除。(《积善堂方》)
飧泄滑痢不止︰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为末。紫苏木瓜汤下二钱。(《百一选方》)。
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下。(《禹讲师方》)。
面雀斑︰白茯苓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姚僧坦《集验方》)。
猪鸡骨哽︰五月五日,取楮子(晒干)、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乳香汤下。一方不用楮子,以所哽骨煎汤下。(《经验良方》)。
痔漏神方︰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石臼捣成一块。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笼蒸熟,晒干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二十丸,渐加至五十丸。(董炳《集验方》)。
血余怪病︰手十指节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虫出如灯心,长数尺,遍身绿毛卷,名曰血余。以茯苓、胡黄连煎汤,饮之愈。(夏子益《奇疾方》)。
水肿尿涩︰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日饮取效。(《普济方》)
茯神
- 茯神【中药大全】
- 茯神《本草备要》
- 茯神《本草崇原》
- 茯神《本草撮要》
- 茯神《本草分经》
- 茯神《本草经解》
- 茯神《本草经解》
- 茯神《本草求真》
- 茯神《本草易读》
- 茯神《本草易读》
- 茯神《本草择要纲目》
- 茯神《本草择要纲目》
- 茯神《本经逢原》
- 茯神《名医别录》
- 茯神《千金翼方》
- 茯神《汤液本草》
- 茯神《外科全生集》
- 茯神《药鉴》
- 茯神《药鉴》
- 茯神《医学入门》
- 茯神《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茯神木【中药大全】
- 茯神散《冯氏锦囊秘录》
- 茯神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神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神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神散《普济本事方》
- 茯神散《普济本事方》
- 茯神散《仁术便览》
- 茯神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丸《博济方》
- 茯神丸方《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煮散《备急千金要方》
- 茯神煮散《备急千金要方》
- 黄茯神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辰砂茯神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茯神(附)《本草崇原》
- 茯苓(茯神)《本草新编》
- 茯苓(茯神)《本草新编》
- 茯苓、茯神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茯苓、茯神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茯苓 茯神 茯苓皮 药用异同【医药诗词】
《本草纲目》木部
- 柏
- 柏实
- 柏叶
- 柏枝
- 柏脂
- 柏根白皮
- 松
- 松脂
- 松节
- 松叶
- 松花
- 松根白皮
- 松木皮
- 杉
- 杉木
- 杉皮
- 杉叶
- 杉子
- 桂
- 菌桂
- 天竺桂
- 月桂
- 木兰
- 辛夷
- 沉香
- 蜜香
- 丁香
- 檀香
- 白旃檀
- 紫檀香
- 降真香
- 楠
- 樟
- 钓樟
- 乌药
- 乌药根
- 乌药叶(乌药嫩叶)
- 乌药子
- 兜娄婆香
- 必栗香
- 枫香脂
- 薰陆香
- 没药
- 骐竭
- 质汗
- 安息香
- 苏合香
- 詹糖香
- 笃耨香
- 龙脑香
- 樟脑
- 阿魏
- 芦荟
- 胡桐泪
- 返魂香
- 柏木
- 檀桓
- 小柏
- 黄栌
- 浓朴
- 杜仲
- 杜仲皮
- 杜仲芽
- 椿樗
- 漆
- 干漆
- 漆叶
- 漆子
- 漆花
- 梓
- 梓白皮
- 梓叶
- 楸
- 楸木白皮
- 楸叶
- 桐
- 桐叶
- 桐木皮
- 桐花
- 梧桐
- 罂子桐
- 桐子油
- 海桐
- 海桐木皮
- 刺桐花
- 楝
- 楝实
- 楝根,楝木皮
- 楝花
- 楝叶
- 槐
- 槐实
- 槐花
- 槐叶
- 槐枝
- 槐木皮,槐根白皮
- 槐胶
- 檀
- 荚
- 秦皮
- 合欢
- 合欢木皮
- 皂荚
- 皂荚子
- 皂荚刺(天丁)
- 皂荚木皮,皂荚根皮
- 皂荚叶
- 肥皂荚
- 无患子
- 栾华
- 无食子(没石子)
- 诃黎勒(诃子)
- 婆罗得
- 榉
- 榉木皮
- 榉叶
- 柳(杨柳)
- 柳华(柳絮)
- 柳叶
- 柳枝,柳根白皮
- 柳胶
- 柽柳
- 水杨
- 白杨
- 白杨木皮
- 白杨枝
- 白杨叶
- 棣杨
- 松杨
- 榆
- 榆白皮(榆皮)
- 榆叶
- 榆花
- 榆荚仁
- 朗榆
- 芜荑
- 苏方木(苏木)
- 乌木
- 桦木
- 桦木皮
- 桦木脂
- 戾木
- 榈木
- 棕榈
- 潭木
- 柯树
- 乌木
- 乌木根白皮
- 乌木叶
- 乌木油
- 巴豆
- 大风子
- 海红豆
- 相思子
- 猪腰子
- 石瓜
- 桑
- 桑根白皮
- 桑皮中白汁
- 桑椹(文武实)
- 桑叶
- 桑枝
- 桑柴灰
- 柘
- 楮
- 楮实,楮桃
- 楮叶
- 楮枝茎
- 楮树白皮
- 楮皮间白汁
- 枳
- 枳实
- 枳壳
- 枳根皮
- 枳嫩叶
- 枸橘
- 栀子
- 酸枣
- 白棘
- 蕤核
- 蕤核仁
- 山茱萸
- 山茱萸实
- 胡颓子
- 金樱子
- 郁李
- 郁李核仁
- 郁李根
- 鼠李
- 鼠李子
- 鼠李皮
- 女贞
- 女贞实
- 女贞叶
- 冬青
- 枸骨
- 卫矛
- 山矾
- 似山矾
- 南烛
- 五加(五加追风,五佳,五花)
- 五加皮
- 枸杞
- 枸杞苗
- 枸杞地骨皮
- 枸杞子
- 溲疏
- 杨栌
- 石南
- 石南叶
- 石南实(鬼目)
- 牡荆
- 牡荆实
- 牡荆叶
- 牡荆根
- 牡荆沥
- 蔓荆
- 蔓荆实
- 栾荆
- 栾荆子
- 石荆
- 紫荆
- 紫荆木,紫荆皮
- 木槿
- 木槿皮,木槿根
- 木槿花
- 木槿子
- 扶桑
- 木芙蓉
- 木芙蓉叶,木芙蓉花
- 山茶
- 山茶花
- 山茶子
- 蜡梅
- 伏牛花
- 密蒙花
- 木绵
- 柞木
- 黄杨木
- 不凋木
- 卖子木(买子木)
- 木天蓼
- 放杖木
- 接骨木
- 灵寿木
- 吻头木
- 木麻
- 大空木
- 茯苓
- 赤茯苓
- 茯苓皮
- 茯神
- 琥珀
- 珀
- 猪苓
- 雷丸
- 桑上寄生(寄屑,寓木)
- 松萝
- 枫柳
- 桃寄生
- 柳寄生
- 占斯
- 石刺木
- 竹
- 竹叶
- 淡竹叶
- 苦竹叶
- 竹根
- 淡竹根
- 苦竹根
- 甘竹根
- 淡竹茹
- 苦竹茹
- 竹茹
- 淡竹沥
- 竹沥
- 苦竹沥
- 慈竹沥
- 慈竹箨
- 竹实
- 山白竹(小白竹)
- 爆竹
- 竹黄
- 仙人杖
- 鬼齿(鬼针)
- 淮木
- 城东腐木
- 东家鸡栖木
- 古厕木
- 古榇板
- 震烧木
- 河边木
- 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