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甘蔗
(音柘,《别录》中品)
【释名】竿蔗(《草木状》)、薯(音遮)。
时珍曰︰按︰《野史》云︰吕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嵇含作竿蔗,谓其茎如竹竿也。《离骚》、《汉书》皆作柘字,通用也。薯字出许慎《说文》,盖蔗音之转也。
【集解】弘景曰︰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
颂曰︰今江浙、闽广、湖南、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有二种︰荻蔗其叶似荻,茎细短而节疏,但堪生啖,亦可煎稀糖;竹蔗茎粗而长,可榨汁为沙糖,泉、福、吉、广诸州多作之。炼沙糖和牛乳为乳糖,惟蜀川作之。南人贩至北地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诜曰︰蔗有赤色者名昆仑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而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殆胜于蜀。
时珍曰︰蔗皆畦种,丛生,最困地力。茎似竹而内实,大者围数寸,长六、七尺,根下节密,以渐而疏。抽叶如芦叶而大,长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过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谱》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绿嫩薄皮,味极醇浓,专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浅;曰蔗,亦名蜡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红蔗,亦名紫蔗,即昆仓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
蔗
【气味】甘,平,涩,无毒。
大明曰︰冷。
诜曰︰共酒食,发痰。
瑞曰︰多食,发虚热,动衄血。
【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别录》)。利大小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
【发明】时珍曰︰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素问》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意。
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所谓积温成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故《汉书‧郊祀歌》云︰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唐王维《樱桃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是矣。而孟诜乃谓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大明又谓沙糖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异矣。按︰晁氏《客话》云︰甘草遇火则热,麻油遇火则冷,甘蔗煎饴则热,水成汤则冷。此物性之异,医者可不知乎?又《野史》云︰卢绛中病疾疲瘵,忽梦白衣妇人云︰食蔗可愈。及旦买蔗数挺食之,翌日疾愈。此亦助脾和中之验欤?
【附方】旧三,新四。
发热口干,小便赤涩︰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之。饮浆亦可。(《外台秘要》)
痰喘气急︰方见山药。
反胃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呷之。(《梅师方》)
干呕不息︰蔗汁,温服半升,日三次。入姜汁更佳。(《肘后方》)
疟疲瘵︰见前。眼暴赤肿,碜涩疼痛︰甘蔗汁二合,黄连半两,入铜器内慢火养浓,去滓,点之。(《普济》)
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用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董氏方)
小儿口疳︰蔗皮烧研,掺之。(《简便方》)
滓
甘蔗
- 甘蔗【本草纲目】图文版
- 甘蔗【中药大全】
- 甘蔗【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 甘蔗《本草备要》
- 甘蔗《本草便读》
- 甘蔗《本草从新》
- 甘蔗《本草撮要》
- 甘蔗《本草分经》
- 甘蔗《本草分经》
- 甘蔗《本草纲目》
- 甘蔗《本草蒙筌》
- 甘蔗《本草衍义》
- 甘蔗《本经逢原》
- 甘蔗《得配本草》
- 甘蔗《滇南本草》
- 甘蔗《滇南本草》
- 甘蔗《顾松园医镜》
- 甘蔗《名医别录》
- 甘蔗《千金翼方》
- 甘蔗《食疗本草》
- 甘蔗《外科全生集》
- 甘蔗《新修本草》
- 甘蔗《药性切用》
- 甘蔗《饮食须知》
- 甘蔗《玉楸药解》
- 甘蔗《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甘蔗皮【中药大全】
- 甘蔗粥《保健药膳》
- 甘蔗粥《保健药膳》
- 甘蔗粥《医学入门》
- 甘蔗滓【中药大全】
- 北梨甘蔗《医方考》
- 甘蔗白藕汁《保健药膳》
- 甘蔗白藕汁《保健药膳》
- 甘蔗马蹄饮《保健药膳》
- 甘蔗马蹄饮《保健药膳》
- 甘蔗生地茶《茶饮保健》
- 甘蔗(砂糖)《本草新编》
- 甘蔗(砂糖)《本草新编》
- 甘蔗(音柘)《证类本草》
- 甘蔗(音柘)《证类本草》
- 甘蔗种植技术【中药种贮】
- 霉变甘蔗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霉变甘蔗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甘蔗的营养价值【食物营养】
- 甘蔗天生复脉汤【膳食养生】
- 小儿霉甘蔗中毒【疾病大全】
- 植物中毒——甘蔗【中毒米面瓜果中毒】
- 变质甘蔗中毒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甘蔗(《名医别录》)《中医饮食营养学》
- 反季节甘蔗 警惕霉变中毒【中毒食物中毒】
- 妊娠恶阻食疗方-甘蔗生姜汁【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 妊娠呕吐食疗方-甘蔗生姜汁【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甘蔗
《本草纲目》果部
- 李
- 李实
- 李核仁
- 李根白皮
- 李花
- 李叶
- 李树胶
- 杏
- 杏实
- 杏仁(杏核仁)
- 杏花
- 杏叶
- 杏枝
- 杏根
- 巴旦杏
- 梅
- 梅实
- 乌梅
- 白梅
- 梅核仁
- 梅花
- 梅叶
- 梅根
- 木梅
- 桃
- 桃实
- 桃仁(桃核仁)
- 桃毛
- 桃枭
- 桃花
- 桃叶
- 桃茎,桃白皮
- 桃胶
- 桃符
- 桃橛
- 栗
- 栗实
- 栗内薄皮
- 栗壳
- 栗毛球
- 栗花
- 栗树皮
- 栗根
- 天师栗
- 枣
- 生枣
- 大枣
- 枣核,枣仁,三岁陈枣核中仁
- 枣叶
- 枣木心
- 枣根
- 枣皮
- 仲思枣
- 苦枣
- 梨
- 梨实
- 梨花
- 梨叶
- 梨木皮
- 鹿梨
- 棠梨
- 海红(海棠梨)
- 木瓜
- 楂子
- 楂
- 温孛
- 山楂
- 赤爪木
- 庵罗果
- 柰(频婆)
- 林檎(文林郎果)
- 柿
- 漆柿(绿柿)
- 君迁子(牛奶柿,丁香柿)
- 安石榴
- 甘石榴
- 酸石榴
- 酸榴皮
- 酸榴东行根
- 榴花
- 橘
- 橘实
- 黄橘皮
- 青橘皮
- 橘瓤上筋膜
- 橘核
- 橘叶
- 柑
- 橙
- 柚
- 枸橼
- 金橘
- 枇杷
- 杨梅
- 樱桃
- 山婴桃
- 银杏
- 胡桃
- 胡桃仁
- 油胡桃
- 胡桃青皮
- 胡桃树皮
- 胡桃壳
- 榛
- 阿月浑子
- 槠子
- 钩栗
- 橡实
- 槲实
- 荔枝
- 荔枝实
- 荔枝核
- 荔枝壳
- 荔枝花,荔枝皮根
- 龙眼
- 龙眼实
- 龙眼核
- 龙荔
- 橄榄
- 橄榄实
- 橄榄仁
- 橄榄核
- 木威子
- 庵摩勒
- 毗梨勒
- 五敛子
- 五子实
- 榧实
- 海松子
- 槟榔
- 大腹子
- 椰子
- 无漏子
- 桄榔子
- 木面
- 波罗蜜
- 无花果
- 阿勒勃
- 沙棠果
- 蟾子
- 麂目
- 都桷子
- 都念子
- 都咸子
- 摩厨子
- 韶子
- 马槟榔
- 枳(蜜枳)
- 秦椒
- 蜀椒
- 崖椒
- 蔓椒
- 地椒
- 胡椒
- 毕澄茄
- 吴茱萸
- 食茱萸
- 盐麸子
- 醋林子
- 茗
- 皋芦
- 甜瓜
- 瓜蒂
- 西瓜
- 葡萄
- 婴郁
- 猕猴桃
- 甘蔗
- 沙糖
- 石蜜
- 刺蜜
- 莲藕
- 莲实
- 藕
- 藕丝菜
- 藕节
- 莲薏(苦薏)
- 莲蕊须
- 莲花
- 莲房
- 荷叶
- 红白莲花
- 芰实
- 芰花
- 乌菱壳
- 芡实
- 乌芋
- 慈菇
- 附录诸果
- 诸果有毒
- 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