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行医生涯
李时珍的行医生涯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李时珍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行医
- 航空旅行医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航空旅行医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李时珍行医图【民间中医】
- 《行医八事图》《中医词典》
- 《行医八事图》《中医词典》
- 李时珍的行医生涯【本草纲目】
- 葫芦—中医行医的招牌【医药典故】
- 中医行医的招牌 葫芦【中医文化中医典故】
- 对无证行医的看法与建议【中医文化中医思考】
- 闻人行医在乡间,倡导灸法以备急【医药史料】
- 无痛人流有风险,应尽快规范行医【妇科流产】
行医
- 李鼎铭行医【中医知识】
- 古代医家的行医招牌【中医知识】
- 刊行医籍,著书立说【中医知识】
- 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中医知识】
- 对无证行医的看法与建议【中医知识】
- 古代中医行医之职业徽标【中医知识】
- 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中医知识】
- 青海省实行医学专家疗养制【中医知识】
- 天津全面实行医务公开制度【中医知识】
- 退休中医无证行医被罚5万【中医知识】
- 闻人行医在乡间,倡导灸法以备急【中医知识】
- 徐小洲:行医德为首 养生心为先【中医知识】
- 患者进行医学检验前需避免剧烈运动【中医知识】
- 民间中医行医权被执业医师注册剥夺【中医知识】
- 广西对华联注射用甲氨蝶呤进行医药学分析【中医知识】
- 卫生部要求全面整顿医疗市场 非法行医是主要打击目标【中医知识】
- 中国科普志愿者永川服务团为广大农民朋友进行医疗咨询【中医知识】
- 深圳推行医疗执业风险保险 医疗赔偿由保险公司“埋单”【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