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乳
石钟乳
(《本经》上品)
【释名】公乳(《别录》)、虚中(《吴普》)、芦石《别录》)、鹅管石(《纲目》)、夏石(《别录》)、黄石砂(《药性》)。
时珍曰︰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溜成石,故名石钟乳。芦与鹅管,象其空中之状也。
【集解】《别录》曰︰石钟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采无时。
普曰︰生泰山山谷阴处岸下,溜汁所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东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少用,而俗方所重。
恭曰︰第一始兴,其次广、连、澧、朗、郴等州者,虽浓而光润,可受,饵之并佳。今峡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亚于始兴。自余非其土地,不可轻服。多发淋渴。止可捣筛,白练裹之,合诸药草浸酒服之。陶云有一、二尺者,谬说也。
思邈曰︰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蝉翼一切皆成,白者可用。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杀人甚于鸩毒。
志曰︰别本注云︰凡乳生于深洞幽穴,皆龙蛇潜伏,或龙蛇毒瓦斯,或洞口阴阳不均,或通风气,雁齿涩,或黄或赤,乳无润泽,或煎炼火色不调,一煎以后不易水,则生火毒,服即令人发淋。又乳有三种︰石乳者,其山洞纯石,以石津相滋,阴阳交备,蝉翼纹成,其性温;竹乳者,其山洞遍生小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状,其性平;茅山之乳者,其山有土石相杂,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为乳,乳色稍黑而滑润,其性微寒。一种之中,有上、中、下色,皆以光泽为好。余处亦有,不可轻信。
炳曰︰如蝉翅者上,爪甲者次,鹅管者下。明白而薄者,可服。
颂曰︰今道州江华县及连、英、韶、阶、峡州山中皆有之。生岩穴阴处,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色白微红。唐李补阙炼乳法云︰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书亦云︰取其色之美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药所重,惟在明白者,不必如上所说数种也。今医家但以鹅管中空者为最。又《本经》中品载殷云︰钟乳根也。孔公,殷根也。石花、石床并与殷同。又有石脑,亦钟乳之类。凡此五种,医家亦复稀用,但用钟乳尔。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所说甚详明。云桂林接宜、融山洞穴中,钟乳甚多。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白如玉雪,石液融结成者。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翎。乳水滴沥不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承取之。炼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修治】曰︰凡使勿用头粗浓并尾大者,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经大火惊过,并久在地上收者,曾经药物制者,并不得用。须要鲜明、薄而有光润者,似鹅翎筒子为上,有长五、六寸者。凡修事法︰钟乳八两,用沉香、零陵香、藿香、甘松、白茅各一两,水煮过,再煮汁,方用煮乳,一伏时漉出。以甘草、紫背天葵各二两同煮,漉出拭干,缓火焙之,入臼杵粉,筛过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二、三人不住研,三日三夜勿歇。然后以水飞澄,过绢笼,于日中晒干,入钵再研二万遍,乃以瓷盒收之。
慎微曰︰《太清经》炼钟乳法︰取好细末置金银器中,瓦一片密盖,勿令泄气,蒸之,自然化作水也。李补阙炼乳法见后。
【气味】甘,温,无毒。普曰︰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
权曰︰有大毒。
之才曰︰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草。忌羊血。
时珍曰︰《相感志》云︰服乳石,忌参、术,犯者多死。土宿真君曰︰钟乳产于阳洞之内,阳气所结,伏之可柔五金。麦门冬、独蒜、韭实、胡葱、胡荽、猫儿眼草,皆可伏之。
【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本经》)。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炼服之,令人淋(《别录》)。主泄精寒嗽,壮元气,益阳事,通声(甄权)。补五劳七伤(大明)。补髓,治消渴引饮(青霞子)。
【发明】慎微曰︰柳宗元《与崔连州书》云︰草木之生也依于土,有居山之阴阳,或近木,或附石,其性移焉。况石钟乳直产于石,石之精粗疏密,寻尺特异,而穴之上下,土之浓薄,石之高下不可知;则其依而产者,固不一性。然由其精密而出者,则油然而清,炯然而辉,其窍滑以夷,其肌廉以微,食之使人荣华温柔,其气宣流,生胃通肠,寿考康宁。其粗疏而下者,则奔突结涩,乍大乍小,色如枯骨,或类死灰,奄悴不发,丛齿积,重浊顽璞,食之使人偃蹇壅郁,泄火生风,戟喉痒肺,幽关不聪,心烦喜怒,肝举气刚,不能平和。故君子慎取其色之美,而不必惟土之信,以求其至精,凡为此也。
震享曰︰石钟乳为剽悍之剂。《内经》云︰石药之气悍,仁哉言也。凡药气之偏者,可用于暂而不可久,夫石药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时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于方士服食致长生之说,以石药体浓气浓,习以成俗,迨宋至今,犹未已也。斯民何辜,受此气悍之祸而莫之能救,哀哉﹗本草赞其久服延年之功,柳子浓又从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也。
时珍曰︰石钟乳,乃阳明经气分药也,其气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凡人阳明气衰,用此合诸药以救其衰,疾平则止,夫何不可?五谷五肉久嗜不已,犹有偏绝之弊,况石药乎?《种树书》云︰凡果树,作穴纳钟乳末少许固密,则子多而味美。纳少许于老树根皮间,则树复茂。信然,则钟乳益气、令人有子之说,亦可类推。但恐嗜欲者未获其福,而先受其祸也。然有禀赋异常之人,又不可执一而论。张杲《医说》载︰武帅雷世贤多侍外家,常饵砂、母、钟乳,日夜煎炼,以济其欲。其外家父苦寒泄不嗜食,求丹十粒服之,即觉脐腹如火,少焉热狂,投井中,救出遍身发紫泡,数日而死;而世贤服饵千计,了无病恼,异哉﹗沈括《笔谈》载︰夏英公性豪侈,而禀赋异于人。才睡即身冷而僵如死者,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每晨以钟乳粉入粥食之。有小吏窃食,遂发疽死。此与终身服附子无恙者,同一例也。沈括又云︰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未见能臻其妙也。如服钟乳,当终身忌术,术能动钟乳也。然有药势不能蒸,须要其动而激发者。正如火少,必借风气鼓之而后发;火盛则鼓之反为害。此自然之理也。凡服诸药,皆宜仿此。又《十便良方》云;凡服乳人,服乳三日,即三日补之;服乳十日,即十日补之。欲饱食,以牛、羊、獐、鹿等骨煎汁,任意作羹食之。勿食仓米、臭肉,及犯房事。一月后精气满盛,百脉流通,身体觉热,绕脐肉起,此为得力,可稍近房事,不可频数,令药气顿竭,弥更害人,戒之慎之﹗名之为乳,以其状人之乳也。与神丹相配,与凡石迥殊,故乳称石。语云︰上士服石服其精,下士服石服其滓。滓之与精,其力远也。此说虽明快,然须真病命门火衰者宜之,否则当审。
【附方】新十一。李补阙服乳法︰主五劳七伤,咳逆上气,治寒嗽,通音声,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不老,令人有子。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置于金、银器中,大铛著水,沉器煮之,令如鱼眼沸,水减即添。乳少,三日三夜;乳多,七日七夜。候干,色变黄白即熟。如疑生,更煮满十日最佳。取出去水,更以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变即止,乳无毒矣。入瓷钵中,玉槌著水研之。觉干涩,即添水,常令如稀米泔状。研至四、五日,揩之光腻,如书中白鱼,便以水洗之,不随水落者即熟,落者更研,乃澄取曝干。每用一钱半,温酒空腹调下,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黄浊水,切勿服。服之损人咽喉,伤肺,令人头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猪肉解之。(孙真人《千金方》)
钟乳煎︰治风虚劳损,腰脚无力,补益强壮。用钟乳粉炼成者三两,以夹练袋盛之,牛乳一大升,煎减三之一,去袋饮乳,分二服,日一作。不吐不利,虚冷人微溏无苦。一袋可煮三十度,即力尽,别作袋。每煎讫,须濯净,令通气。其滓和面喂鸡,生子食之。此崔尚书方也。(孙真人《千金翼》)
钟乳酒︰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主风虚,补下焦,益精明目。钟乳炼成粉五两,以夹练袋盛之,清酒六升,瓶封,汤内煮减三之二,取出添满,封七日,日饮三合。忌房事、葱、豉、生食、硬食。(《外台秘要》)
钟乳丸︰治丈夫衰老,阳绝肢冷,少气减食,腰疼脚痹,下气消食,和中长肌。钟乳粉二两,菟丝子(酒浸焙)、石斛各一两,吴茱萸(汤泡七次,炒)半两。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温酒或米汤下,日二服。服讫行数百步,觉胸口热,稍定即食干饭豆酱。忌食粗臭恶食,及闻尸秽等气。初服七日,勿为阳事,过七日乃可行,不宜伤多。服过半剂,觉有功,乃续服。此曹公卓方也。(《和剂局方》)
元气虚寒︰方见阳起石下。一切劳嗽,胸膈痞满︰焚香透膈散︰用鹅管石、雄黄、佛耳草、款冬花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安香炉上焚之,以筒吹烟入喉中,日二次。(《宣明》)
肺虚喘急,连绵不息︰生钟乳粉(光明者)五钱,蜡三两(化和)。饭甑内蒸熟,研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一丸。(《圣济录》)
吐血损肺︰炼成钟乳粉,每服二钱,糯米汤下,立止。(《十便良方》)
大肠冷滑不止︰钟乳粉一两,肉豆寇(煨)半两。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乳汁不通︰气少血衰,脉涩不行,故乳少也。炼成钟乳粉二钱,浓煎漏芦汤调下。或与通草等分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次。(《外台秘要》)
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方见阳起石下。
石钟乳
- 石钟乳【本草纲目】图文版
- 石钟乳《本草乘雅半偈》
- 石钟乳《本草乘雅半偈》
- 石钟乳《本草崇原》
- 石钟乳《本草崇原》
- 石钟乳《本草纲目》
- 石钟乳《本草经集注》
- 石钟乳《本草蒙筌》
- 石钟乳《本草求真》
- 石钟乳《本草图经》
- 石钟乳《本草图经》
- 石钟乳《本草新编》
- 石钟乳《本草新编》
- 石钟乳《本草衍义》
- 石钟乳《本草易读》
- 石钟乳《本草易读》
- 石钟乳《本草择要纲目》
- 石钟乳《本草择要纲目》
- 石钟乳《本经逢原》
- 石钟乳《得配本草》
- 石钟乳《冯氏锦囊秘录》
- 石钟乳《名医别录》
- 石钟乳《千金翼方》
- 石钟乳《神农本草经》
- 石钟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石钟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石钟乳《新修本草》
- 石钟乳《医学入门》
- 石钟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石钟乳《证类本草》
- 石钟乳《证类本草》
- 通草石钟乳浸酒(产后缺乳)【百病药酒】
《本草纲目》石部
- 玉
- 玉屑
- 白玉髓
- 青玉
- 珊瑚
- 马脑(玛瑙,文石,摩罗迦隶)
- 宝石
- 玻璃
- 水精
- 琉璃
- 云母
- 白石英
- 五色石英
- 紫石英
- 菩萨石
- 丹砂
- 水银
- 水银粉
- 粉霜
- 银朱
- 灵砂
- 雄黄
- 雌黄
- 石膏
- 理石
- 长石
- 方解石
- 滑石
- 不灰木
- 五色石脂
- 青石脂
- 黄石脂
- 白石脂
- 赤石脂
- 桃花石
- 炉甘石
- 井泉石
- 无名异
- 蜜栗子
- 石钟乳
- 孔公
- 殷
- 土殷
- 石脑
- 石髓
- 石脑油
- 石炭
- 锻石
- 石面
- 浮石
- 石芝
- 阳起石
- 磁石
- 玄石
- 代赭石
- 禹余粮
- 太一余粮
- 石中黄子
- 空青
- 曾青
- 绿青
- 扁青
- 白青
- 石胆
- 太白石(白石)
- 特生石
- 握雪石
- 砒石
- 土黄
- 金星石
- 婆娑石
- 礞石
- 花乳石
- 白羊石
- 金牙石
- 金刚石
- 砭石
- 越砥
- 姜石
- 麦饭石
- 水中白石
- 河砂
- 杓上砂
- 石燕
- 石蟹
- 石蛇
- 石蚕
- 石鳖
- 蛇黄
- 霹雳砧
- 雷墨
- 食盐
- 大盐
- 戎盐
- 胡盐
- 光明盐
- 卤碱
- 凝水石
- 玄精石
- 绿盐
- 盐药
- 朴硝
- 马牙硝
- 玄明粉
- 硝石
- 生硝
- 砂
- 硼砂
- 石硫黄
- 石硫赤
- 石硫青
- 矾石
- 绿矾
- 黄矾
- 汤瓶内碱
- 附录诸石二十七种
- 金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