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菁
芜菁
(《别录》上品)
【释名】蔓荆(《唐本》)、九英菘(《食疗》)、诸葛菜。
藏器曰︰芜菁,北人名蔓荆。今并汾、河朔间烧食其根,呼为芜根,犹是芜菁之号。芜菁,南北之通称也。塞北、河西种者,名九英蔓荆,亦曰九英菘。根叶长大而味不美,人以为军粮。
禹锡曰︰《尔雅》云︰须,芜。《诗‧谷风》云︰采葑采菲。毛苌注云︰葑,须也。孙炎云︰须,一名葑苁。《礼坊记》注云︰葑,蔓荆也。陈、宋之间谓之葑。
陆玑云︰葑,芜菁也。幽州人谓之芥。郭璞云︰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扬雄《方言》云︰、荛,蔓荆也。
陈、楚谓之,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然则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荆也,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时珍曰︰按︰孙云︰、蔓荆苗也。其说甚通。掌禹锡以芜释蔓荆,陈藏器谓芜是酸模,当以陈说为优。详见草部酸模下。刘禹锡《嘉话录》云︰诸葛亮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荆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诸蔬其利甚博。至今蜀人呼为诸葛菜,江陵亦然。又朱辅《溪蛮丛笑》云︰苗、僚、瑶、佬地方产马王菜,味涩多刺,即诸葛菜也。
相传马殷所遗,故名。又蒙古人呼其根为沙吉木儿。
【集解】弘景曰︰《别录》芜菁、芦菔同条。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叶不中啖。
芜菁根细于温菘而叶似菘,好食,西川惟种此。其子与温菘甚相似,而俗方无用,惟服食家炼饵之,而不言芦菔子,恐不用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薰臭尔。
恭曰︰芜菁,北人名蔓荆,根、叶及子皆是菘类,与芦菔全别,体用亦殊。陶言芜菁似芦菔,芦菔叶不堪食,是江表不产二物,理丧其真也。菘子黑色,蔓荆子紫赤色,大小相似。芦菔子黄赤色,而大数倍,且不圆也。
大明曰︰蔓荆比芦菔梗短而细,叶大,连地上生,浓阔短肥,其色红。
颂曰︰芜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时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苔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多种,以备饥岁。菜中之最有益者惟此尔。其子夏秋熟时采之。
宗奭曰︰蔓荆,夏月则枯。当此之时,蔬圃复种,谓之鸡毛菜。食心,正在春时。诸菜之中,有益无损,于世有功。采撷之余,收子为油,燃灯甚明,西人食之。河东、太原所出,其根极大,他处不及也。又出西番吐谷浑地。
机曰︰叶是蔓荆,根是芦菔。
时珍曰︰《别录》以芜菁、芦菔同条,遂致诸说猜度。或以二物为一种,或谓二物全别,或谓在南为莱菔,在北为蔓荆,殊无定见。今按︰二物根、叶、花、子都别,非一类也。
蔓荆是芥属,根长而白,其味辛苦而短,茎粗叶大而浓阔;夏初起苔,开黄花,四出如芥,结角亦如芥,其子均圆,似芥子而紫赤色。芦菔是菘属,根圆,亦有长者,有红、白二色;其味辛甘而永;叶不甚大而糙,亦有花叶者;夏初起苔,开淡紫花;结角如虫状,腹大尾尖;子似葫芦巴,不均不圆,黄赤色。如此分之,自明白矣。其蔓荆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拟卖者纯种九英,九英根大而味短,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
根叶
【气味】苦,温,无毒。时珍曰︰辛、甘、苦。
宗奭曰︰多食动气。
常食通中,令人肥健(苏颂)。消食,下气治嗽,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热毒风肿,乳痈妒乳寒热(孟诜)。
【发明】诜曰︰九英菘出河西,叶大根亦粗长。和羊肉食甚美,常食都不见发病。冬日作菹煮羹食,消宿食,下气治嗽。诸家商略其性冷,而《本草》云温,恐误也。
【附方】旧七,新七。
预禳时疾︰立春后遇庚子日,温蔓荆汁,合家大小并服之,不限多少,一年可免时疾。(《神仙教子法》)。
鼻中衄血︰诸葛菜,生捣汁饮。(《十便良方》)。
大醉不堪,连日病困者︰蔓荆菜,入少米煮熟,去滓,冷冻饮料之良。(《肘后方》)。
饮酒辟气︰干蔓荆根二七枚,蒸三遍,碾末。酒后水服二钱,即无酒气也。(《千金》)。
一切肿毒︰孙真人食忌︰生蔓荆根一握,入盐花少许,同捣封之,日三易之。《肘后方》︰用蔓荆叶不中水者,烧灰和腊猪脂封之。
疔肿有根︰用大针刺作孔,削蔓荆根如针大,染铁生衣刺入孔中。再以蔓荆根、铁生衣等分,捣涂于上。有脓出即易,须臾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五辛、粘滑、陈臭。(《肘后》)。
乳痈寒热︰蔓荆根并叶,去土,不用水洗,以盐和捣涂之。热即换,不过三、五次即瘥。
冬月只用根。此方已救十数人。须避风。(李绛《兵部手集》)。
女子妒乳︰生蔓荆根捣,和盐、醋、浆水煮汁洗之,五、六度良。又捣︰和鸡子白封之亦妙。(《食疗》)。
阴肿如斗︰生蔓荆根捣封之,治人所不能治者。(《集疗方》)
豌豆斑疮︰蔓荆根捣汁,挑疮研涂之。三食顷,根出矣。(《肘后方》)。
犬咬伤疮重发者︰用蔓荆根捣汁服之,佳。(《肘方》)。
小儿头秃︰芜菁叶烧灰,和脂敷之。(《千金》)。
飞丝入眼︰蔓荆菜揉烂帕包,滴汁三、两点,即出也。(《普济方》)
子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明目(《别录》)。疗黄胆,利小便。水煮汁服,主症瘕积聚。少少饮汁,治霍乱心腹胀。末服之,主目暗。为油入面膏,去黑皱纹(苏恭)。和油敷蜘蛛咬(藏器)。压油涂头,能变蒜发(孟诜)。入丸药服,令人肥健,尤宜妇人(萧炳)。
【发明】藏器曰︰《仙经》言︰蔓荆子,九蒸九曝,捣末长服,可断谷长生。蜘蛛咬者,恐毒入内,捣末酒服,亦以油和敷之。蔓荆园中无蜘蛛,是其相畏也。
时珍曰︰蔓荆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伟,而世罕知用之何哉?夏初采子,炒过榨油,同麻油炼熟一色无异,西人多食之。点灯甚明,但烟亦损目。北魏祖囚地窖中,因芜菁子油灯伤明,即此也。
【附方】旧十二,新十。
明目益气︰芜菁子一升,水九升,煮汁尽,晒干。如此三度,研细。水服方寸匕,日三。
亦可研水和米煮粥食。(《外台秘要》)
常服明目,使人洞视充肥︰用芜菁子三升,以苦酒三升,煮熟晒干,研筛末。以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无所忌。《抱朴子》云︰服尽一斗,能夜视有所见物。(《千金方》)
青盲眼障,但瞳子不坏者,十得九愈︰用蔓荆子六升,蒸之气遍,合甑取下,以釜中热汤淋之,乃曝干,还淋,如是三遍,即收杵为末。食上清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
虚劳目暗︰方同上法。(《普济方》)。
补肝明目︰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同和,九蒸九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二钱,日再服。又方︰蔓荆子二升,决明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曝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日二。(并《圣惠》)。
风邪攻目,视物不明,肝气虚者︰用蔓荆子四两(入瓷瓶中烧黑,无声取出),入蛇蜕二两(又烧成灰)。为末。每服半钱,食后酒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服食辟谷︰芜菁子,熟时采之,水煮三过,令苦味尽,曝捣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日三次。久可辟谷。(苏颂《图经本草》)。
黄汗染衣,涕唾皆黄︰用蔓荆子捣末,平旦以井华水服一匙,日再服。
加至两匙,以知为度。每夜以帛浸小便,逐日看之,渐白则瘥,不过服五升已来也。(《外台秘要》)。
黄胆如金,睛黄,小便赤︰用生蔓荆子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孙真人食忌》)。
急黄黄胆及内黄,腹结不通︰用蔓荆子捣末,水绞汁服。当得嚏,鼻中出黄水,及下利则愈。以子压油,每服一盏更佳。(陈藏器《本草拾遗》)。
热黄便结︰用芜菁子捣末,水和绞汁服。少顷当泻一切恶物,沙、石、草、发并出。(孟诜《食疗本草》)。
二便关格,胀闷欲绝︰蔓荆子油一合,空腹服之即通。通后汗出勿怪。(《圣惠方》)。
心腹作胀︰蔓荆子一大合,拣净捣烂,水一升和研,滤汁一盏,顿服。少顷自利,或自吐,或得汗,即愈。(《外台秘要》)。
霍乱胀痛︰芜菁子,水煮汁,饮之。(《濒湖集简方》)。
妊娠溺涩︰芜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子母秘录》)。
风疹入腹,身体强,舌干硬︰用蔓荆子三两。为末。每温酒服一钱。(《圣惠方》)。
瘭疽发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复发热︰用芜菁子熟捣帛裹,展转其上,日夜勿止。(《肘后方》)。
骨疽不愈︰愈而复发,骨从孔中出者。芜菁子,捣敷之,用帛裹定,日一易之。(《千金方》)。
小儿头秃︰蔓荆子末,和酢敷之。一日三上。(《千金方》)。
眉毛脱落︰蔓荆子四两。炒研,醋和涂之。(《圣惠》)。
面痣点︰蔓荆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皱。(《圣惠方》)。
花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三月三日采花,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井华水下(慎微)。
芜菁
- 芜菁【本草纲目】图文版
- 芜菁【中药大全】
- 芜菁《本草纲目》
- 芜菁《本经逢原》
- 芜菁《饮食须知》
- 芜菁花【中药大全】
- 芜菁子【中药大全】
- 芜菁、芦菔《本草衍义》
- 芜菁甘蓝子【中药大全】
- 芜菁及芦菔《名医别录》
- 芜菁及芦菔《千金翼方》
- 芜菁及芦菔《新修本草》
- 芜菁及芦菔《证类本草》
- 芜菁及芦菔《证类本草》
- 补肝芜菁子散《备急千金要方》
- 芜菁栽培技术【中药种贮】
- 蔓菁(芜菁)〈温〉《食疗本草》
《本草纲目》菜部
- 韭
- 韭子
- 山韭
- 葱
- 葱茎白
- 葱茎白叶
- 葱茎白汁
- 葱茎白须
- 葱茎白花
- 葱茎白实
- 薤白
- 胡葱
- 蒜
- 蒜叶
- 山蒜
- 葫
- 五辛菜
- 芸苔
- 菘
- 芥
- 白芥
- 芜菁
- 莱菔
- 生姜
- 干姜
- 茼蒿
- 邪蒿
- 胡荽
- 胡萝卜
- 水英(芹菜)
- 堇
- 紫堇
- 马蕲
- 茴香,八角珠
- 莳萝
- 罗勒
- 白花菜
- 辣米菜
- 草豉
- 菠
- 蕹菜
- 甜菜
- 东风菜
- 护生草
- 菥
- 繁缕
- 鸡肠草
- 苜蓿
- 苋
- 马齿苋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水苦(谢婆菜)
- 翻白草
- 仙人杖草
- 蒲公英
- 黄瓜菜
- 生瓜菜
- 落葵
- 蕺
- 蕨
- 水蕨
- 薇
- 翘摇
- 鹿藿
- 灰涤菜(金锁夭)
- 藜
- 秦荻藜
- 醍醐菜
- 芋(蹲鸱,土芝)
- 土芋
- 薯蓣
- 零余子
- 甘薯
- 百合
- 山丹
- 草石蚕
- 竹笋
- 茄
- 茄子
- 苦茄
- 壶卢
- 壶瓠
- 苦瓠
- 败瓢
- 冬瓜
- 南瓜
- 越瓜
- 胡瓜
- 丝瓜
- 苦瓜
- 紫菜
- 似紫菜
- 石花菜
- 鹿角菜
- 龙须菜
- 睡菜
- 芝
- 青芝(龙芝)
- 赤芝(丹芝)
- 黄芝(金芝)
- 白芝(玉芝,素芝)
- 黑芝(玄芝)
- 紫芝(木芝)
- 木耳
- 桑耳
- 槐耳
- 榆耳
- 柳耳
- 柘耳
- 杨栌耳
- 杉菌
- 皂荚蕈
- 香蕈
- 葛花菜
- 天花蕈
- 蘑菰蕈
- 鸡菌
- 舵菜
- 土菌
- 地芩
- 竹蓐
- 芦菌
- 地耳
- 石耳
- 互考诸菜
- 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