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部
本名鲩鱼, 音浑
甘温无毒。
发明 鱼多蓄池中饲草而长,与青鲢混杂,故名曰 鱼,江湖亦皆有之,食品之长味也。时珍言暖中和胃,此指池中蓄者而言。李廷飞言能发诸疮,此指湖中获者而言,各有至理。胆味苦寒,能出一切竹木刺。在喉中,以酒化二三枚温呷,取吐即出。
甘平无毒。
发明 勒鱼腹下有骨勒人,因以得名。以其甘温开胃有宜于老人之说,作鲞尤良。脊骨治疟,以一寸入,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服之。
甘温无毒。
发明 此鱼食乳水,功用同乳。食之令人肥健悦泽,肾虚消渴、劳瘦虚损者,食之最宜。
此鱼骨柔肉脆,能益胃气,食之令人肥健。腹中子性寒有毒,多食令人痢下。
甘平小毒。
发明 鲈鱼松脆,与石首鱼相类。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作尤良。
甘平小毒。阔嘴者为鳗,尖嘴者为鲡。
发明 鳗鱼虽有毒。性能补虚益阴,久病劳瘵宜之。大便濡泄勿用。其功专在滋补真阴,杀劳瘵虫,与蛇同类,故主治亦近之。
甘平微毒。反荆芥。
发明 无鳞之鱼不益人,发疮疥,不独黄颡为然。
一名 鱼
甘平小毒。
发明 诸鱼皆用翅尾游行,惟鲚不劳翅尾,逐队齐行,故以命名。种类不一,独产江水中者应春而起,味极鲜美,性专降泄。故败疽痔漏人忌食,诸鲚皆然。
甘温有毒。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淡水中者又次之。有大小二种,大者谓之河豚,背淡青黑,无赤斑,腹白而翅傍色黄者可食。小者名斑鱼,背脊黑有纹点,多赤色,其毒最甚,以禀蛟龙之气最甚也。海人言三月后斑鱼得木气全盛之时,尤不宜食。其双尾独目,翅赤、嘴赤异常,背有赤印,颔内无腮,腹中多血,独腴无胆,皆大毒伤人。制食之法,须去其子与嘴目及脊中肝内恶血,并去周身脂膜,则不气腥,煮忌煤火及煤炱落入,与荆芥、桔梗、菊花、甘草、附子、乌头相反,故食河豚三日内不可服药。河豚子必久渍锻石水中,而后煮食,曾见水浸一夜大如芡实也,中其毒则唇舌麻瞀,头旋目眩,足不任履,行步欹侧,急宜探吐,随觅荻芽或芦根,捣汁灌之。橄榄汁、甘草汁皆可解。又槐花、干胭脂等分为末,水调服之。若腹中绞痛昏迷倒仆者,急用粪清灌之,迟则不救。
发明 凡物之美者谓之尤物,靡不贾毒伤人,如妲己亡殷,夷光倾吴,蒙其祸而不自觉也。河豚嗜咸,内藏信智,外显文利,窄口巨腹,阴毒内蓄可知。凡阴毒之物必藉阳气而为鼓午,得春升之令而浮游水面。非信而乎散子必入淡水,既生必归巨海。非智而乎,得咸则肥;得淡则瘦。所以淡水中者,其毒渐解而不致伤人之甚也。以其味美人争食之。春初为贵品,其腹腴呼为西施乳。南人有云,凡鱼之无鳞、无腮、无胆、有声、目能眨者,皆有毒。
河豚目能开合,触之则曳曳有声,嗔怒则腹胀,如球浮起水面,故人得以取之。其毒入肝助火,莫有甚于此者。患痈疡香港脚人切不可食,助湿发毒动气,其患最速。惟取其子同蜈蚣烧研,香油调搽疥癣有效。抉其目拌轻粉埋地中化水,拔妇人脚上鸡眼,可以脱根。
咸腥无毒。
发明 江豚形如水牛,藏器虽有飞尸虫毒瘴疟之治,从未见有用之者。以之熬油点灯照樗则明,读书纺织即暗,俗言懒妇所化也。
甘平无毒。
发明 比目形如箬叶,故俗以是称之。《尔雅》所谓东方有比目者是也。鱼各一目相并而游,今吴中昆山最多。孟诜虽有补中益气之说,而多食动气亦是助湿生热之故,此必溺于伉俪者之所化也。
辛臭温无毒。
发明 鲍鱼腥秽可淡曝,而不可着盐,干则形如块肉,专取腥秽以涤一切瘀积,同气相感也。入肝散血,煮汁送四乌 一 茹丸,治女子血枯经闭。《内经》用以疗伤肝利肠,而不伤伐元气,惜乎,世罕用之。今庖人用以煮肉,则脂沫尽解,涤除垢腻之验也。秦始皇死沙丘会暑尸腐,令 车载鲍鱼以乱其臭。始皇本吕不韦萌孽溷厕宫帏,非取其涤除遗臭之义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