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病诊断思维

  辨证思维

  (l)辨病因:疳病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各种原因互相参杂,应分辨主次,掌握重点。

  (2)辨轻重:疳病之初期,痘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厌食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病情较轻者仅表现为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疳病发展,脾兰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出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躁扰不安,嗜食异物等,为本虚标实,病情较重;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杳不知食,甚则突然虚脱,为疳病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败,病情危重。审查患儿的精神蒋菇及食欲好坏,是辨别轻重、判断预后的关键。

  (3)辨兼证:疳病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疳病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若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病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不归经;若出现面色觥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杏不思纳,为阴竭阳脱的危候。

  治则思维

  本病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通过调理脾胃,助其纳化,以达气血丰盈、津液充盛、肌肤得养之目的。根据疳气、疳积、干疳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出现兼证者,应按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而随症治之。此外,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对本病康复也至关重要。

  综合近年有关成方治疗疳病的临床报道,分析其拟方共同点为补脾助运,组方选药比较平和,无大补大消之品,均以补脾运脾法同用。用药大致有以下四类:第一类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第二类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苍术砂仁等;第三类健脾消食药,如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等;第四类健脾行气药,如青皮、陈 ,皮、枳壳等。经临床运用表明,补运兼施是治疗拜病的可靠疗法,在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功能方面有较为可靠的疗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除补运兼施外,还须肝脾同治,因“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所以,肝之疏泄功能对维护脾胃正常运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疳病病机特点为不离乎脾胃,也不局限于脾胃,特别是:疳气证,脾病及肝,土虚木旺,所以肝脾同治亦是治疗疳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大全

中医名词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