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肿病
硬肿病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其中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由于受寒所致者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与古代医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西医学称为新生儿硬肿病。硬肿病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硬肿病,临床证候有所不同。硬肿病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奎原因都可引起发病。
诊疗思维
病因病机分析
初生小儿本为稚阴稚阳之体,尤其胎怯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则成为本病发病的内因。小儿初生,若护养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气血运行失常,成为发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1.感受寒邪 《诸病源候论·胎寒候》指出:“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人胞,伤儿肠胃。”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先天禀赋不足之小儿,或先天中寒,或后天感寒,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或者生后感受他病,阳气受损,致虚寒内生。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凝血瘀,产生肌肤硬肿。同时,脾阳不振,水湿不化,则见水肿;寒侵腠理,肺气失宣,肌肤失调,皮肤硬肿加重。
2.肾阳虚衰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或寒邪直中脏腑,脾肾阳气损伤。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身冷肢厥。阳虚则内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致肌肤僵硬,肤色紫暗。严重者血络瘀滞,血不循经而外溢。阳气虚极,正气不支,直致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之危症。
另有少数患儿因感受温热之邪,毒热蕴结,耗气伤津,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受煎熬,运行涩滞,气血流行不畅,亦可致肌肤硬肿。此即如《医林改错·所治之症目》所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l)诊断要点
①病史:时处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②临床表现: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迟钝,病情加重后体温<35℃,严重者<30℃,肛温—腋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
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由于缺氧与酸中毒,血气分析可有血pH降低、Pa02降低、PaC02增高。由于心肌损害,心电图可表现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有DIC表现者,血DIC化验指标阳性。
④病情分度:见表I-I。
(2)鉴别诊断
①新生儿水肿:全身或局部水肿,但不硬,皮肤不红,无体温下降。全身水肿原因可有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新生儿溶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障碍、维生素Bi或维生素E缺乏等。局部水肿有时见于产道挤压所致。
②新生儿皮下坏疽:常有难产或产钳产史。多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枕、背、臀)以及受损部位。病变局部皮肤发硬,略红肿,迅速蔓延。病变中央转为软化,,呈暗红色。逐渐坏死,形成溃疡,可融合成大片坏疽。
2.辨证思维 本病临床主要从虚、实、寒、瘀辨证。寒证全身欠温,僵卧少动,肌肤硬肿,是多数患儿共同的临床表现;其实证以外感寒邪为主,有保温不当病史,体温下降较少,硬肿范围较小;虚证以阳气虚衰为主,常伴胎怯,体温常不升,硬肿范围大。血瘀证在本病普遍存在,辨证要点为肌肤质硬色紫暗。本病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
病程观察
1.在寒凝血涩证型中,硬肿甚加郁金6g,鸡血藤6g;虚甚者加人参3g,黄芪6g;寒甚者加制3g,干姜3g。
2.在阳气虚衰证型中,肾阳衰加鹿茸(另吞服)O.3g;口吐白沫,呼吸不匀加3g,石菖蒲6g,3g;血瘀明显者加桃仁6g,红花3g,赤芍6g;小便不利加茯苓6g,猪苓6g,生姜皮6g。
预后转归
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
预防与调护
1.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减少低体重儿的产生,同时防止产伤、窒息、感受寒冷。
2.严冬季节出生的新生儿要做好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3.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应经常检查皮肤及皮下脂肪的软硬情况。加强消毒隔离,防止或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4.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更换,严防发生并发症。
6.,应给予足够热量,促进疾病恢复,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旨喂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血浆等。
疗效评定
1.治愈 硬肿7天内全部消退、吮乳佳、体温正常、反应良好。
2.好转 硬肿7~10天全部消退、体温正常、吮乳及反应尚可。
3.未愈 硬肿IO天以上才逐渐消退或持续1 5天不消退,且吮乳及反应欠佳或病情加重者。
名家医案
启仲医案一肾阳虚衰,寒凝血滞
某男,13天。
【主诉】 双下肢发硬1周。
【现病史】 生后第6天发现双下肢发硬,用针刺及中药外洗治疗数日,症状加重。
【查体】 体温35℃,面颊、四肢及臂部皮肤发硬,下肢皮色青紫、不温,按之没指,哭声低微,呼吸浅弱,舌质淡白,指纹色青,
【辨证】 肾阳虚衰,寒凝血滞。
【治法】 宜温阳补肾,活血化瘀。
【方药】 熟附子6g,黄芪6g,3g,桂枝3g,丹参3g,熟地黄5g,巴戟天5g,鹿茸(研末调服)O.3g,川芎1.5g。水煎服。
同时采取复温措施。服药9剂,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