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与猴痘
一、猴痘
2003年春天,全球SARS的流行使人们对传染病产生了空前的关注。同年6月初在美国又流行起了猴痘,截至7月2日,美国威斯康星、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堪萨斯、密苏里和俄亥俄等6个州报告了猴痘疑似病人81例,其中32人得到实验室确诊,无人死亡。
(一)病原学
猴痘与天花、牛痘是“一家”,猴痘病毒属正痘病毒。在它的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有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另外还有痘苗病毒、骆驼痘病毒、鼠痘病毒、浣熊痘病毒等十几种。正痘病毒家族中只有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和猴痘病毒四种可引起人类感染,其中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最严重。
(二)流行概况
1、传播历史
猴痘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1958年,在哥本哈根的绿猴中发现了一种可引起实验室灵长类动物发热和痘疹的病毒,由于其最早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因此称之为“猴痘(monkey pox)病毒”。这次“开场秀”并没引起多大的轰动,在少数几次感染病例发生后,猴痘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70年在西非热带雨林一个小村庄的居民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类似天花的全身感染和皮肤损害,经检验证实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后来,这种疾病一直存在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登上了人类疾病的舞台。
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猴痘的宿主是猴、猿类,兔子和小鼠也是易感动物,而地松鼠则是猴痘病毒的重要宿主。猴痘主要在动物中流行,偶尔也可以感染人类,主要感染儿童,极少发生从人到人的传播。
2003年6月份以来在美国首次暴发的猴痘,其病原体来自于从非洲进口的啮齿动物。当年4月9日美国从非洲加纳进口了一批啮齿动物,数量在800只左右,其中1只冈比亚鼠、3只榛睡鼠和2只条纹松鼠体内检测到猴痘病毒。这些啮齿动物随后又将病毒传给作为宠物销售的草原犬鼠,并使人受到感染。在猴痘疫情得到确认后,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作出应急反应,建议对进口的约800只啮齿动物,以及受到它们感染的草原犬鼠都应该实施安乐死并销毁,其目的是遏制猴痘病毒蔓延。
2、猴痘在中国流行的可能性
在中国,还没有猴痘来源,不存在感染的可能。从传染病发生的规律看,它有三个重要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控制了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猴痘的传染源主要是小动物,现在中国已有政策明令禁止动物进口,也就是把猴痘挤在了国门外。至于传播途径,目前的结论是猴痘主要通过体液、血液传播,也不排除呼吸道传播,是否存在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待流行病学家调查。就易感人群而言,在中国,由于天花疫苗的普遍接种,易感人群小于15%(天花疫苗接种后人体可以产生对猴痘的交叉免疫力),可以说,是相对不易感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保持基本的防范意识。
(三)临床症状及治疗
人被猴痘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大约为两三周,随后会出现高热、头痛、背痛、全身不适、咳嗽、淋巴结肿大,偶尔发生腹痛。在发热同时,全身出现类似天花的皮疹,通常发生在眼睑、颜面、躯干和生殖器,疱疹破溃后留有久治不愈的溃疡。轻症病例四至六周后可自愈,严重病例可发生虚脱、衰竭而死亡,在非洲,病死率为1%至10%,明显低于天花30%以上的病死率。
对于猴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患者主要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与病毒作战,大多数患者会在2到4周后痊愈。2003年美国的猴痘流行中,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四)预防措施
猴痘主要由感染了病毒的动物咬伤人类或人类接触了这些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血液而感染。因此,猴痘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这些带有病毒的动物。现在许多国家已经禁止进口和销售土拨鼠等啮齿类动物,并对可疑动物实施“安乐死”。
接种天花疫苗也可达到保护大约85%的人和动物不受猴痘病毒感染的目的。但美国的接种情况表明,天花疫苗还存在一些副作用,可引起极少数人发生心脏瓣膜炎。由于猴痘很少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因此预计不太可能造成较大的流行。
二、天花
(一)天花简介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记录过天花大规模流行的悲惨情景。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国的诺曼人中间,突然爆发了天花,天花病的流行使诺曼人的首领只好下令,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统统杀掉。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全国1500万人口中,死了200万人。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亚洲达80万人。有人估计,18世纪内有1.5亿人死于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
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开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
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自从全世界广泛接种牛痘苗之后,天花的发病率显著降低。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的天花病已被彻底消灭。
(二)有关天花疫苗的故事
人类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天花,是得益于天花疫苗的发明,而这又要归功于英国的乡村医生琴纳。这里是关于琴纳发明天花疫苗的故事。
天花有一个特点,谁要是得过一次,就再也不会传染上第二次。也就是说,他对天花有了终身免疫力。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特点,并且据此发明了“人痘”苗,采用“吹花法”来预防天花。具体做法是,先从轻症病人人身上取下一点疮痂或是皮肤的碎屑,把它吹到没有得过天花的人的鼻孔里去。而后,这个人会发几天烧,鼻子周围长出几个小脓疱。过几天以后,脓疱结痂了,他的身体也就恢复健康了。从此对天花就有了免疫力,不会传染上天花了。
吹花法传到了世界许多国家。18世纪末,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农村有一个8岁的男孩,名叫琴纳。母亲请人为琴纳吹了“花”。“吹花”以后不几天,他就开始发烧了,全身不舒服,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经过折腾,琴纳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吹一次“花”这么痛苦,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既不让人出天花,又不吃这么大的苦头呢?
18岁那年,已经成为乡村医生的琴纳,见到一位年轻的挤奶女工陪着一位天花病人来看病,便提醒她注意不要被传染上天花。可是,这位妇女却漫不经心地说:“请放心,我不会传染上天花的。”琴纳奇怪地追问:“为什么?”年轻妇女充满自信地回答说:“因为我已出过牛痘。”
原来,奶牛的身上有时会生一种痘疮。挤奶女工的手、胳膊或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肤如有破裂的地方,碰到牛的痘疮,也会出一些小痘疮。只要出过这种痘疮,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琴纳常常跑到养牛场去,仔细观察那些生痘疮的奶牛和挤奶女工手臂上出的“牛痘”。大量调查研究的结果,使他看到一个鼓舞人心的事实:在挤奶女工中,个个皮肤都很光洁,没有一个麻子,更没有一个害天花而死亡的。
琴纳在认真地思考着:这可真是个奇怪的现象。出过牛痘就不再出天花,那么,能不能用种牛痘的方法来代替现在常用的“吹花”方法呢?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创造性的设想。然而,作为医生,他还没有勇气在人身上进行实验,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1788年,琴纳的家乡又开始流行天花。他马上想到应该想法使自己幼小的儿子免于传染上这种可怕的病。
由于没有找到生痘疮的奶牛,琴纳只好改用猪痘来试验。他用手术刀轻轻挑开猪肚皮上的脓疱,用刀尖取出一点点浆液,装在一只干净的瓶子里。回到家里,又用刀尖在儿子的手臂上轻轻划开一个小口,把瓶里的浆液挑出一点来涂抹在皮肤小切口里。
猪痘在儿子的手臂上只是轻微地引起一点不舒服,但很快就没事了,但琴纳清楚地知道,要检验给儿子接种上的猪痘是不是真有预防天花的作用,还必须再给儿子接种一点真正的天花痘苗,看儿子的身体是否真有抵抗的作用。然而,这个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为了确证种痘方法以后是否能推广,琴纳冒险给儿子接种了天花痘苗。幸好,儿子健康地度过了反应时期。
琴纳很高兴,因为这一切都说明了用种痘来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可行的。
1796年5月,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臂上取下一点牛痘疮的浆液,把它种在一个小男孩手臂上。结果,种了牛痘的小口上出了一个小脓疤,很快就结痂脱落。琴纳的实验再次获得了成功,从而发明了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预防天花的科学方法——种牛痘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天花的克星。
(三)销毁天花病毒的争论
目前,自然界的天花病毒已经灭绝,世界上现存的两处天花病毒储存地是20世纪80年代由多个国家的天花病毒实验室集中在一起形成的。一处是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VECTOR),另一处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
人类的天花已被彻底消灭,而且认为不会再爆发,所以1999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再次肯定了消灭现存的天花病毒的决定,并委托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实验室暂时保存天花病毒到2002年,每年审议一次。为了将来国际研究的需要,延长消灭现存天花病毒期限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这次大会还决定成立一个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来自世界卫生组织6个地区(非洲区、美洲区、东地中海区、欧洲区、东南亚区和西太区)的16个国家。这个专家组研究的课题包括:完成天花病毒的DNA顺序测定;设计出天花感染人类的检测方法以及如果天花再出现时可采用的治疗方法。
所有的天花病毒研究都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和审查。研究经费由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或对此项工作表示支持的国家的或国际的组织负责。这将保证世界卫生组织用于研究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疟疾、结核、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的经费和资源不至转用于天花病毒的研究上。
众所周知,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一样,如果被用做生物武器的话,具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力,被称为“穷人的核弹”。
由于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后又遭受炭疽袭击,美国专家担心一些恐怖组织获得了天花病毒并将之作为生物恐怖武器,预防这一疾病在美国变得非常迫切。美国已经宣布不会削减天花疫苗的储量,并且还要加强天花疫苗的研究,扩大天花疫苗储备以备不测。而且,布什政府还决定,在科学家们研究出新的天花疫苗之前,保留世界上现存的实验用天花病毒,这至少还要等上数年甚至数十年。
自天花灭绝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官员都强烈要求销毁供研究用的天花病毒,以绝后患。布什的决定自然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事实上,美国历届政府也在是否销毁天花病毒问题上争论不下,一直有科学家和五角大楼官员要求保留病毒。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宣布暂时保留天花病毒,以供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克林顿政府私下里向各国保证,美国将支持在2002年以前销毁世界上现存的所有天花病毒。
但布什政府的决定没有说明什么时候最终销毁天花病毒,这显示,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生化恐怖威胁发生的可能性。
联合国专家也于2002年建议推迟销毁天花病毒疫苗储备,指出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以便研究出更好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