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辨病思维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好发夏秋季节,有接触史及饮食不洁史。
2)临床表现
典型菌痢: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初为稀便,继而转为黏液、脓血便。常有里急后重感。查体左下腹可有压痛。重症患者大便频繁,进而可致脱水、酸中毒。
②非典型菌痢:多见于婴幼儿。全身和肠道症状较轻,大便为稀便或黏液便,次数不太多。
③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的小儿。表现为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症状。开始可无肠道症状,以后才出现脓血便。中毒型菌痢又可表现为休克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脑型(表现为昏迷、惊厥以及严重的脑症状)和混合型(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④慢性菌痢:菌痢的症状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细菌耐药、营养不良或有肠道寄生虫所致。
3)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可见较多红、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痢疾杆菌。
(2)鉴别诊断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缓慢,无明显高热及全身症状,轻微腹痛,无里急后重,便次较少,一般每日10次以内,血、黏液常附着在成形或半成形粪便表面或在便后出现,取新鲜粪便查到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
②消化不良性腹泻:有过量饮食和消化不良病史,水泻为主,有食物腐败臭味,可有黏液便,大便镜检阴性或可看到少数脓细胞,只有多次粪便镜检和培养才能确诊。
③肠炎、结肠炎:其主要区别是病原体不同,常由其他细菌或病毒引起。临床全身毒血症状轻,大便次数不多,黏液稀便而少脓血,须做大便培养才能明确诊断。
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型菌痢需与乙型脑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严重食物中毒等疾病鉴别。这些病一般彳在粪便和灌肠排出液中查不到大量脓细胞。食物中毒有时可见脓血便,但无里急后重及肛门括约肌松弛现象。当灌肠后大便检查不能证实为菌痢时,必要者即应做脑脊液及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