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血吸虫
Schistosoma hematobium infection
埃及裂体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即埃及血吸虫)生活在膀胱静脉内,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人体内。
埃及血吸虫等的自然杂交状况
喀麦隆Loum地区1968年仅有以福氏小泡螺为中间宿主的间插血吸虫,在1970年初开始发现埃及血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30年期间,该流行区血吸虫种群已发生显著变化,埃及血吸虫通过渐渗杂交已完全取代了间插血吸虫。实验室研究证明,埃及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之间可进行杂交,其杂交代均能以福氏小泡螺和截形小泡螺为中间宿主。杂交结果显示,雄性间插血吸虫与雌性埃及血吸虫的配对比率明显高于雌性间插血吸虫与雄性埃及血吸虫的配对比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工酶分析可鉴别出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及它们的杂交代间的差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Webster等采用G6PD等电点聚焦电泳对于喀麦隆西南部流行区血吸虫种群变化进行研究。分别从Kumba(1990年)、Loum(1990年、1999年和2000年)、Barombi Mbo(1999年)地区患病儿童及Loum(1990年)和Barombi Kotto(1999年)地区感染螺采集8个血吸虫自然感染株及1个实验室传代埃及血吸虫纯种株、1个实验室传代间插血吸虫纯种株及其两者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虫株。取各株成虫进行G6PD等电点聚焦电泳,结果发现: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及其杂交重组体间的电泳条带各不相同,杂交株呈现特异性电泳条带差异。结果提示在Kumba地区(1990年)血吸虫杂交重组体占100%;Loum地区1990年重组体占30%,1999年重组体占12.5%,2000年重组体占10%,其余为埃及血吸虫。在Barombi Kotto地区也有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重组体的存在,但在Barombi Mbo地区未发现重组体。研究认为,同工酶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可用于发生在自然种群间的杂交重组株的鉴定;同工酶等电点聚焦电泳可有效用于血吸虫种群间的遗传分析和鉴定,阐明发生在埃及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通过对喀麦隆西南地区近12年来血吸虫种群变化分析,认为鉴于Loum地区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相互作用和杂交历程的复杂性,故对于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动力学变化过程的认识,不能单单基于形态学和生物学上的资料。由于同工酶分析结果清晰显示埃及血吸虫及其重组体来源于雄性埃及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间的杂交及其连续杂交和逆杂交过程,为获得Loum地区血吸虫种群快速变化状况的真实情况,应该强调从形态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在Loum地区,目前埃及血吸虫已取代30年前仅存的间插血吸虫,建议对于该地区两种血吸虫病流行动力学的改变应站在环境和行为的立场并结合遗传动力学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研究。阐明埃及血吸虫相对于间插血吸虫在生殖、行为和遗传等方面的生存优势,结合环境因素,以解释埃及血吸虫取代间插血吸虫及喀麦隆Loum地区当今为什么只有埃及血吸虫及其重组体存在的原因。
Schistosoma hematobium infection
埃及裂体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 即埃及血吸虫)生活在膀胱静脉内,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人体内。
埃及血吸虫等的自然杂交状况
喀麦隆Loum地区1968年仅有以福氏小泡螺为中间宿主的间插血吸虫,在1970年初开始发现埃及血吸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30年期间,该流行区血吸虫种群已发生显著变化,埃及血吸虫通过渐渗杂交已完全取代了间插血吸虫。实验室研究证明,埃及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之间可进行杂交,其杂交代均能以福氏小泡螺和截形小泡螺为中间宿主。杂交结果显示,雄性间插血吸虫与雌性埃及血吸虫的配对比率明显高于雌性间插血吸虫与雄性埃及血吸虫的配对比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工酶分析可鉴别出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及它们的杂交代间的差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Webster等采用G6PD等电点聚焦电泳对于喀麦隆西南部流行区血吸虫种群变化进行研究。分别从Kumba(1990年)、Loum(1990年、1999年和2000年)、Barombi Mbo(1999年)地区患病儿童及Loum(1990年)和Barombi Kotto(1999年)地区感染螺采集8个血吸虫自然感染株及1个实验室传代埃及血吸虫纯种株、1个实验室传代间插血吸虫纯种株及其两者杂交一代和杂交二代虫株。取各株成虫进行G6PD等电点聚焦电泳,结果发现: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及其杂交重组体间的电泳条带各不相同,杂交株呈现特异性电泳条带差异。结果提示在Kumba地区(1990年)血吸虫杂交重组体占100%;Loum地区1990年重组体占30%,1999年重组体占12.5%,2000年重组体占10%,其余为埃及血吸虫。在Barombi Kotto地区也有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重组体的存在,但在Barombi Mbo地区未发现重组体。研究认为,同工酶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可用于发生在自然种群间的杂交重组株的鉴定;同工酶等电点聚焦电泳可有效用于血吸虫种群间的遗传分析和鉴定,阐明发生在埃及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通过对喀麦隆西南地区近12年来血吸虫种群变化分析,认为鉴于Loum地区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相互作用和杂交历程的复杂性,故对于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动力学变化过程的认识,不能单单基于形态学和生物学上的资料。由于同工酶分析结果清晰显示埃及血吸虫及其重组体来源于雄性埃及血吸虫与间插血吸虫间的杂交及其连续杂交和逆杂交过程,为获得Loum地区血吸虫种群快速变化状况的真实情况,应该强调从形态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在Loum地区,目前埃及血吸虫已取代30年前仅存的间插血吸虫,建议对于该地区两种血吸虫病流行动力学的改变应站在环境和行为的立场并结合遗传动力学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研究。阐明埃及血吸虫相对于间插血吸虫在生殖、行为和遗传等方面的生存优势,结合环境因素,以解释埃及血吸虫取代间插血吸虫及喀麦隆Loum地区当今为什么只有埃及血吸虫及其重组体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