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麻风病

  1954 ,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 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国际防治麻风病日”。 2007 年是为 1 月 28 日。

  “国际防治麻风病日”又称国际麻风节,其目的是为了广泛宣传麻风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 1987 年 11 月 27 日决定,自 1988 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开展自上而下、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

  目前,一年一度的国际麻风节活动由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参与,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 2005 年国际麻风日的主题是:“持续控制,共享文明”。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 1874 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麻风的潜伏期可长达 3 至 5 年,有的甚至更长;麻风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 25 个国家,主要是印度、巴西、印尼、缅甸、尼日利亚等,就有 1200 多万登记病人;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病人约 50 万;在我国,全国 86% 的县(市)都发现过麻疯病人,到 2003 年底尚有现症麻风病人 6552 例,解放后累计登记病人数为 48 万余例,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四川、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中国麻风病防治历程主要分为二个阶段, 1949 年至 1981 年为控制传染阶段,贯彻政府“预防为主”的方针及“积极治疗、控制传染”的原则,提出“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步骤和做法。 1982 年至 2000 年为基本消灭阶段,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至 1996 年底,全国已有 86.3% 的县 ( 市 ) 达到国家麻风基本消灭标准。为控制麻风病, 2004 年中央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中 800 多万元。今后几年,卫生部还将继续增加投入,同时协调残联、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合作解决麻风病人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 1987 年 11 月 27 日决定,自 1988 年起国际麻风节也作为中国麻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