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知识树

  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至今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为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上海1959~1977年18年内共检测835例新生儿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1例(0。1%)。

  【病因和病理生理】

  胎儿由父亲遗传获得母体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在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后、该血型抗原即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igg血型抗体,当这种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与其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使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遭致破坏,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大量溶血造成严重,甚至导致心力衰竭;因胎儿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而致全身水肿;贫血使髓外造血组织代偿性增生、出现肝脾大;娩出时黄疸往往不明显,但很快出现并迅速加重。溶血产生的大量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神经核黄染,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胆红素脑病。a、b、o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时;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则均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因ab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某些植物、寄生虫及细菌中,o型母亲通常在第一胎妊娠前即可受到自然界具有a、b血型物质的刺激而产生抗a、抗b抗体(igg),故40%~50%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系统在红细胞上有6种抗原;c.d、e、c、d、e,但d始终未能发现;依抗原性强弱排列,依次为d>e>c>c>e。

  rh溶血病是因为:母亲红细胞缺乏d抗原(rh阴性),而胎儿红细胞具有 d抗原(rh阳性),母体所产生的 d igg抗体在进人儿体后即产生免疫性溶血。但rh阳性(具d抗原)母亲如缺乏rh系统其他抗原(e、c等)而胎儿具有这类抗原时,也可产生rh溶血病。

  rh溶血病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病。rh溶血病一般较少发生在未输过血母亲的首次妊娠中,这是因为rh抗原仅存在于rh猿和人的红细胞上,此抗原初次致敏约需0。5-lml血液,但在首次妊娠时母血中只有少量(0。05-0。1ml)胎儿血,不足以使其母亲致敏;或即使引起致敏,也属原发反应,抗体既少又弱;开始产生的抗体基本是igm,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igg时,胎儿已经娩出而不致受累。rh 溶血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加重,这是由于在首次分娩时有超过0。5~lml胎儿血进人母循环,而且第二次致敏仅需0。01~0。1ml胎血,并很快产生大量igg抗体所致。很少数未输过血的rh阴性母亲在首次妊娠时也会发生rh溶血病,这可能是因为rh阴性(d/d)的母亲为rh阳性,使孕妇本人在出生时已接受了其rh阳性母亲的抗原而致敏,若其首次妊娠胎儿为rh阳性(d/d),在孕期即可使其再次致敏,很快产生抗d的igg通过胎盘便引起胎儿发生rhd溶血病。

  【临床表现】

  症状较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abo溶血病多为轻症;rh溶血病一般较重。轻者除黄疸外,可无其他明显异常;病情严重者贫血明显,同时有水肿、心力衰竭、肝脾大、甚至死胎

  (一)黄疸 与溶血程度及肝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关。>77%的rh溶血患儿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abo 溶血病仅为27。7%,以第2~3天出现者较多。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亦有因胆汁淤积而在恢复期出现结合胆红素升高者。

  (二)贫血 程度不一,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有些rh溶血病患儿于3~6周时发生晚期贫血,这是由于的血型抗体在体内持续存在,继续溶血所致。

  (三)肝脾大 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系髓外造血所致,多见于rh溶血病。

  (四)胆红素脑病 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多见。常随着黄疸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先为嗜睡、喂养困难、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半天至一天后很快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卤隆起、呕吐、哭叫、惊厥,常伴有发热;如不及时治疗,1/2~1/3患儿死亡。幸存者症状逐渐恢复,肌张力恢复正常,但常遗留有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

  (一)产前处理 rh阴性孕妇既往有死胎、史,本次妊娠中rh抗体效价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测定羊水胆红素值增高,且羊水磷脂酰胆碱/鞘磷脂比值>2(提示胎肺已成熟)者,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减轻胎儿受累。对重症rh溶血病孕妇产前监测血rh抗体滴定不断增高者,可给予反复血浆置换治疗,以换出抗体。减轻胎儿溶血。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尚未成熟者,可行宫内输血,直接将与孕妇血清不凝集的浓缩红细胞在b超监护下注入脐血管;孕妇在预产期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90mg/日,以诱导胎儿葡萄醛酸转移酶的产生。

  (二)新生儿处理 重点是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l、 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

  (1)光照疗法:4z,15z-胆红素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可变成水溶性的异构物4z,15e-胆红素和光红素,两者均不需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即可从胆汁、尿液中排出,从而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波长为427~475nm的蓝光照射的疗效最好;绿光、日光灯或太阳光也有效。光亮度以 160~320w为宜,双面光优于单面光,灯管与患儿的距离约20~25cm。光照时,婴儿两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外,其余均裸露,持续时间1~4天。因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核黄素破坏加速,故应适量补充;也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副作用。如出现肝脏增大,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68。4μmol/l,皮肤呈青铜色,宜停止光疗,青铜症将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