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

《古今医鉴》在线阅读中医综合书籍在线阅读

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

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也。前人皆指误下而致之,盖误下则里气虚,故伤寒之表邪乘虚入于心下;杂病则所受之邪气,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为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

古方治痞,用、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热,宜枳实黄连以导之,、升麻以发之。如饮食后因感风寒,以致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吴茱萸以温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为痞者,当消导其胸中窒塞,宜陈皮白术神曲麦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主之。有伤寒下早而作痞,、主之;有伤寒下多则亡阳而痞者,加参、苓、白术、柴胡升麻,少佐陈皮枳壳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主之。又有虚实之殊焉,实痞大便闭而能食者,浓朴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谓亡阴之意也。

木香 治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梢(四两) 枳实(炒,四两) 陈皮(六分) 干姜(六分) 木香(六分) 柴胡(七分) 草豆蔻(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红花(少许)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

〔批〕(按此方治气郁实痞专消之方)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

黄连(一两) 黄芩(二两,炒) 枳实(七钱,麸炒) 半夏(九钱,汤泡) 陈皮(五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猪苓(五钱) 泽泻(一钱) 姜黄(一钱) 干姜(二钱)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滚汤任下。

(即补中益气加减,方见内伤) 治内伤元气痞满。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乏力,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心下痞,劣闷,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药、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冬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桔梗、黄连。

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但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则服橘皮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白茯苓(二钱) 黄连(五钱) 枳实(五钱) (三钱) 浓朴(姜制,四钱) 麦芽(炒,二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下。

〔批〕(按此方治内伤虚痞,消补兼施之剂)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黄连(土炒,八钱) 黄芩(土炒,六钱) 枳实(麸炒,五钱) 半夏(泡,四钱) 陈皮(四钱) 浓朴(姜制,四钱) 白术(土炒,二两) 猪苓(二钱五分) 泽泻(三钱) 姜黄(一两) 干姜(二钱) 人参(四钱) 神曲(炒,二钱) 砂仁(二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鉴》.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古今医鉴》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