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性轻而善走,无微不入,其中人也易,其发病也速,故为百病之长。人惟卫能捍外,营能固内,腠理秘密,毛窍不开,斯贼风外邪,无能侵犯。否则正气一虚,外风乘间伺隙,由表入里,而病亦由浅入深矣。卫气不能捍外,则风入于肌肉,故手指麻木,而肌肉不仁,若是者名曰中络。营血不能固内,则风入于经脉,故身体重着,步履艰难,若是者名曰中经。由此而深入则为中腑。腑者胃腑也。胃为六腑之长,职司出纳。风入于胃,胃火炽盛,水谷之气,不生津液而化痰涎,痰随火升,阻塞灵窍,故昏不知人也。由此而深入,则是中脏。脏者,心脏也。心体纯阳,风性 举,风火上扰,神明散乱,故舌不能言,而口流涎沫。此偏枯症中由浅入深之次第也。论治者,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是因火召风,因气召风,因痰召风,反以火气痰为主,而风往从之,标本倒置。诚如喻嘉言之所讥,盖其人有火气痰偏胜之处,因中于风,则有火者为风火;有气者为风气;有痰者为风痰。风为主,而火与气与痰,乃与风合并交作,方为标本分明。惟,填空窍以堵截外风一节,后人每多误解,以为空窍之处,惟肠与胃,若将肠胃之空窍填塞,则水谷且不得通行,人将何以自立。若有形之水谷,仍能灌输,则无形之邪风,岂反不能直走,蓄此疑者,不知凡几。殊不思邪害空窍,《内经》已明明言之。所谓空窍者,乃指毛窍及腠理而言。故侯氏中,用牡蛎、矾石等收涩之药,欲令腠理秘密,毛窍固闭,正如暴寇当前,加筑城垣以堵截之,使不得入耳;
非欲将肠胃之空窍一并窒塞也。只因误会一填字,遂将空窍二字亦一齐错解,故特为明白剖析,庶几积惑可除。且中,尚有精义,未经揭出,兹再为表章之。其用牡蛎矾石,为堵截之计,固也。而其尤要者,则在于收涩敛肝,使在内之肝风不动;今先去其内应,而勾结之患除,虽有邪风,孤立无援,亦将自退矣。因思保障灵府之法,无如治脾胃以实中州。脾气旺,则积湿尽去,而痰气不生;胃气和,则津液上行,而虚火自降。治病大法,无过于斯。至仓猝之时,病势危急;则又当逆而折之,虽峻猛之剂,不得不随症而施矣。
侯氏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茯苓(三分) 细辛(三分) 牡蛎(三分)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川芎(三分) 桂枝(三分) 共研为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禁一切辛辣热物。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矣。
治诸风症,偏正头痛。
羌活(一两) 细辛(一两) 甘菊(一两) 天麻(一两) 独活(一两)薄荷(一两) 何首乌(一两) 共研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清下。
治虚风症,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胃风面肿。
升麻(一钱二分) 白芷(一钱二分) 麻黄(一钱) (一钱) 当归(一钱) 苍术(一钱) 甘草(一钱) 柴胡(五分) 羌活(五分) 本(五分) 黄柏(五分) 草蔻(五分) 蔓荆子(五分) 姜(三片) 枣(一枚)
苡仁(三钱) 当归(一钱二分) 芍药(一钱二分) 麻黄(五分) 官桂(五分)苍术(一钱二分) 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
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及五脏风发等症。
防风(一钱)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肉桂(一钱) 杏仁(一钱) 川芎(一钱) 甘草(一钱) 麻黄(一钱) 白藓皮(三钱) 茯苓(三钱) 独活(三钱) 姜(三片)
人参 治手指麻木。
人参(二钱) 黄 (二钱)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白芍(五分)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五分) 五味子(五分) 不加引。
治风从外来,久客于络,留而不去,此方主之。
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治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颤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精神昏乱,头目眩晕,痰火并多,筋脉拘急,不能屈伸,肢节烦痛,不能转侧。
防风(一钱四分) 桂枝(一钱四分) 黄芩(一钱四分) 白芍(一钱四分) 杏仁(一钱四分) 甘草(一钱四分) 川芎(一钱四分) 人参(一钱四分) 防己(二钱) 麻黄(一钱) 附子(七分) 姜(三片) 枣(二枚)
附易老六经加减法
,治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
,治中风有汗,恶风。本方中桂枝、白芍、杏仁各加一倍。
,治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钱四分,去附子。
,治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本方中加葛根一钱四分,桂枝、黄芩各加一倍。
,治中风无汗,身凉。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甘草各加一钱。
,治中风有汗,无热。本方中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
治诸风惊搐,手足螈 ,小儿,大便急,邪热暴盛,肌肉蠕动,一切风症。
防风(五分) 川芎(五分) 当归(五分) 白芍(五分) 大黄(五分) 芒硝(五分) 麻黄(五分) 连翘(五分) 薄荷(五分) 山栀(五分) 石膏(五分) 黄芩(五分) 桔梗(五分) 白术(五分) 荆芥(五分) 甘草(五分) (五分) 生姜(三片) 涎嗽加半夏五分,破伤风加羌活、全蝎各五分
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 麻,语言謇涩,手足不遂。先宜多服此药,以疏气逆,然后随症投以风药。
麻黄(二两) 陈皮(二两) 乌药(二两) 川芎(一两) 僵蚕(一两)白芷(一两) 甘草(一两) 枳壳(一两) 桔梗(一两) 干姜(五钱)
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加味 治四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衰,须服此专治其本,不加入风药。
人参(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麦冬(三钱) 竹沥(半杯) 口渴去半夏,加玉竹。不热者加附子。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防风(一钱) 附子(一钱) 天麻(一钱) 官桂(八分) 枣仁(一钱)羌活(五分) 甘草(五分) 羚羊角(八分) 竹沥(两大匙冲服) 姜汁(两滴冲服)
治风因热而生,热盛则动,宜以静胜其燥,养血通络,兼去肾风。
天麻(四两酒浸) 牛膝(四两酒浸) 萆 (四两) 元参(四两) 杜仲(七两)附子(一两) 羌活(三两) 独活(三两) 当归(十两) 生地(一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 上三汁和匀,分三次温服。
千金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汁(五升) (五升) 真酥(一升) 荆沥(五升) 竹沥(五升)人参(八两) 茯苓(六两) 天冬(八两) 大黄(四两) 栀子(四两)
后五味,为细末,纳前汁内调匀,服一方寸匕,日渐加,以利为度。
治心火上盛,膈热有余,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闭,胃热发斑,诸风螈 ,手足搐逆。
连翘 栀子 薄荷 大黄 芒硝 甘草 黄芩 枣(一枚) 葱(一根)
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肾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苁蓉 石斛 附子 五味 茯苓 菖蒲 远志(甘草水炒)官桂 麦冬(各等分) 姜(三片) 枣(一枚) 薄荷叶(六张)
治真元虚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饮食无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及阴症阴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吞一百粒,即便回阳。
沉香(一两) 葫芦巴(一两酒炒) 阳起石(一两研末水飞) 肉桂(五分) 破故纸(一两)白茴香(一两) 肉豆蔻(一两面煨) 木香(一两) 金铃子(一两蒸去皮核) 硫黄(二两)黑锡(二两去滓) 用铁锅先炒硫黄、黑锡,结成砂子,于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细末,和匀,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用四十丸,盐姜汤下。
急症,多者用至百丸。
古今录验 治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当归(三两) 人参(三两) 石膏(三两)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川芎(三两)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汗出则愈。
千金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四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 治风虚,头重眩苦,食不知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为末,每用五钱,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