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人非水谷不能生活,然水气太盛,不能流行,则病亦丛生。论者谓人身所贵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无处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处,秽积聚,水道日隘,横流旁溢,必顺其性,因其势而利导之,庶得免乎泛滥,此说是矣。然谓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于瘀蓄,则窃以为不然。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圣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变为痰饮之理。且停饮之人,往往呕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黄,或酸或腐,动辄盈盆,天一之水,顾若此之贱且多乎!盖水谷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势下趋,由小肠而膀胱,乃气化而出,无所为饮也。惟脾有积湿,胃有蕴热,湿与热交蒸,脾胃中先有顽痰,胶粘不解,然后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趋于下,日积月累,饮乃由是而成。又况嗜茶太过者,湿伤脾;嗜酒太过者,热伤胃;过嗜生冷者,寒伤脾胃;各各不同。而于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遂由浅入深,而酿成痼疾矣。其见症与治法,均列于后。
治胸胁支满,头目作眩。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煎三升,分温服。
治留饮结于肠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药汁煮取八合,温服。
治水饮溢出于表,营卫不利,宜发汗以散其水。
麻黄(三两) 白芍(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服。
治支饮上入膈中。
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石膏(八两)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治支饮之在心下者。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温服。
治支饮,胸膈痞满。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防己(一两) 椒目(五钱) 葶苈(一两) 大黄(一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治湿痰悬饮。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生姜(八两) 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治痰饮胸痞。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枳实(二两) 白术(三两) 陈皮(三两)生姜(四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治一切痰饮。
橘皮(一斤) 甘草(四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治一切痰疾。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枯芩(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紫苏(五分) 陈皮(一钱) 浓朴(五分) 南星(五分) 薄荷(五分) 枳壳(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凝滞喉间,吐咯难出。
天冬(一两) 黄芩(一两) 海粉(一两) 橘红(一两) 连翘(五钱)桔梗(五钱) 青黛(一钱) 香附(五钱) 芒硝(二钱) 蒌仁(五钱)
研末,炼蜜加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御爱紫宸汤 解宿酒哕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 檀香(一钱) 茯苓(二钱) 官桂(五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 (二钱) 良姜(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治七情郁结,痰涎如败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紫苏(一钱二分) 枣(一枚) 姜(三片)
大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川芎(二两) 薄荷(四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防风(二两) 细辛(五钱)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小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 大黄(二两) 研末,皂角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治一切热痰郁结。
黄芩(一两) (五钱) 川芎(五钱) 薄荷(五钱) 大黄(一两)(四两) 黑丑(二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恶心头眩。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治痰热。
半夏 胆星 橘红 枳实 杏仁 蒌仁 黄芩 茯苓(等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三钱。
治痰厥头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钱) 麦芽(三钱) 神曲(三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天麻(六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钱。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