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证(二十四)
内热与外热不同,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外热以肤腠之邪,风寒外袭,病在阳分,故外热者宜,不宜清降,清降则表热愈留,外内合邪也。此外热内热之治,其不同者有如此。欲分内外之辩,则外热者,其至必骤;内热者,其来必绥。但察其绝无表证,而热在脏腑、七窍、三焦、二阴、筋骨、肌肉之间者,皆是内热之证。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反正之间,有冰炭之异,非可混也。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心热者,宜、、。肝热者,、子、。脾热者,。肺热者,轻则、,重则。肾热者,、滋阴。实热则宜疏下,虚热则宜调补。肢体热,轻则,重则。大便秘者,二黄、。余热不退者,地骨。大小便血者,。血热妄行者,。三焦火盛、上下热甚者,。小水热痛者,大厘清饮。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秘结者,。阳明火盛,兼少阴水亏者,。凡元气虚而为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
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甚则。肝肾血虚假热者,。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或八味。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钩。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芎、归。久从温补而潮热不退,脉见滑大者,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婴儿诸热有因别证而作者,当从所重者而治之。若乳下婴儿,当兼治其母以调之。
《景岳全书》相关章节:
- ……
- 夜啼(十九)
- 发热(二十)
-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 诸热辩证(二十三)
- 内热证(二十四)(当前内容)
-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 吐泻(二十六)
- 霍乱吐泻(二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