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十一章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郁发热,皮毛蒸泄,则汗自出。若但头上汗出,是其阳郁于上,而犹未盛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太阳行身之背)。阳郁不得外达,是以恶寒。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土败胃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阴土湿,乙木遏陷,而生下热,在于丹田。至其胸中,全是湿寒,虽渴欲得水,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燥、烦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寒凝,胶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实非盛热生胎也。
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寒之证,而误下之,若额上汗出,微喘,则气脱于上,小便利,下利不止,则气脱于下,是死证也。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徽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汗多阳亡,风虽去而湿愈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
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经隧,营卫壅滞,故发热身疼。午后湿土当令,故日晡所剧。麻黄杏仁薏苡,麻黄、杏仁,破壅而发汗,薏苡、甘草,燥湿而培土也。
麻黄五钱,去节 杏仁十粒,去皮尖 薏苡五钱 甘草一两,炙
上?v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主之。如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主之。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壅滞,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和中而解表,暖血而驱寒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土也。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主之。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湿土中郁,肺金不得降敛,故气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达,故水阻而尿癃。阳遏不达,则恶风寒。气滞不通,则见浮肿。,甘草、白术,补土而燥湿,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甘草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金匮悬解》相关章节:
- ……
- 历节 六章
- 附方 卷三·外感杂病
- 卷四·外感杂病
- 痉湿?? 二十七章
- 痉 十三章
- 湿 十一章(当前内容)
- ?? 三章
- 卷五·外感杂病
- 疟病 五章
- 附方 卷五·外感杂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