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 十六章
脉弦而大,弦而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此段见《伤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阳衰而脉减,大则为阴衰而脉芤,减则阳气不足而为寒,芤则阴血不充而为虚。虚寒相合,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以其阳升而不降,阴降而不升,上热下寒,阴中无阳,精血失统故也。
中气者,交济水火之媒,水火不济,总以中气之虚。后世医法不传,治此乃用清凉滋润,中气崩败,水走火飞,百不一生。今之医事,不可问也。漏下者,非经期而血下,血暴脱者,谓之崩中,如堤崩而水泄也。血续失者,谓之漏下,如屋漏而水滴也。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者,表阳离根而外浮,所谓大则为芤也。极虚者,里阳亏乏而内空,所谓芤则为虚也。或大、或芤,皆以劳伤元气之故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血者,色之华也,亡血而无以华色,故面色清薄。血弱则发热而作渴,《伤寒》所谓诸弱发热,热者必渴也。热盛火炎,则刑金而作喘。血亡肝虚,风木郁冲,则生悸动。凡脉浮者,皆缘里气之虚,表阳不能内交也。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i削不能行。
脉浮大,手足烦者,阳气内虚而外盛也。春夏阳气浮升,内愈寒而外愈热,故剧。秋冬阳气沉降,外热轻而内寒减,故瘥。缘中气虚败,不能交济水火,火炎而上热,水?@而下寒。肾者,蛰闭封藏之官也,水冷不能蛰藏阳气,则阴寒精自出,水寒不能生发肝木,则?i削不能行也。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脉浮者,阳虚而不敛也。弱者,气衰而不振也。涩者,血寒而不流也。此其肝肾阳亏,精气清冷,不能生子也。
冬水蛰藏,地下温暖,春时木气发泄,则阳升而物生。人之所以生子者,肾肝之阳旺也,若水寒木枯,生意不旺,不能生子也。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脉虚弱细微者,里阴盛而表阳虚,寐时卫气不交,阴分外泄而不敛,故喜盗汗。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冷,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沉小而迟,是名脱气,脱气者,阴中之阳,陷而不升也。其人疾行,则喘喝而仰息,喘喝者,阳中之阳,逆而不降也,气不归根,故动则发喘。其手足逆冷,以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阳虚,四肢失秉,故寒冷不温。阳受气于四末《素问》语,手足者,阳盛之处,温则为顺,不温而寒,是谓逆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阳衰湿旺,升降反作,清气陷而浊气逆,是以腹满。脾阳升动,则水谷消磨,清阳下陷,磨化失职,是生飧泄,故甚则大便溏泄,食不消化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主之。
失精之家,风木郁陷,则少腹弦急。温气虚败,则阴头寒凉。相火升泄,则目眩发落。缘水寒不能生木,木气遏陷,横塞于少腹,故弦硬而紧急。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聚,肾肝之阳虚,故阴头寒冷。水木下寒而不升,则火金上热而不降,相火升腾,离根而虚飘,故目眩而发落。其脉极虚芤迟涩,此为清谷、亡血、失精之诊。凡脉得诸芤动微紧,皆阴中无阳,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
盖乙木生于肾水,温则升而寒则陷,肾主蛰藏,肝主疏泄,水寒木陷,郁而生风,肝行其疏泄,肾失其蛰藏,故精滑而遗失也。此其中,全缘土虚。以水木为阴,随己土而上升,则下焦不寒,火金为阳,随戊土而下降,则上焦不热。上清则无嗽喘吐衄之证,下温则无清谷遗精之疾,是谓平人。脾升胃降之机,是为中气。中气者,升降阴阳之枢,交济水火之媒,姹女婴儿之配合,权在于此,道家谓之黄婆,义至精也。其位居坎离之中,戊己之界,此即生身之祖气,胎元之元神,阴阳之门,天地之根也。《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此。桂枝龙骨,桂枝、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燥,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龙骨、牡蛎,敛神气而涩精血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i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主之。
里急者,乙木郁陷,迫急而不和也。木性喜达,郁而欲发,生气不遂,冲突击撞,是以腹痛。肝主筋,诸筋皆聚于节,生气失政,筋节不畅,故四肢?i疼。胆气上逆,胸肋壅塞,肝脉上行,升路郁阻,风木振摇,故心下悸动。子半阳生,木气萌蘖,而生意郁陷,不能上达,则欲动而梦交接,益以风木疏泄,是以精遗。风燥亡津,肺腑枯槁,故咽干口燥。风木善泄,肺金失敛,故血衄鼻窍。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故手足烦热。手之三阳不升,则阳中之阳,陷于阴中,足之三阴不升,则阴中之阳,陷于阴中,故手足烦热。此以中气虚败,风木下陷,而相火上逆也。小,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
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主之。
五劳,五脏之劳病也。《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五劳不同,其病各异,而总以脾胃为主,以其为四维之中气也。故五劳之病,至于虚极,必嬴瘦腹满,不能饮食,缘其中气之败也。
五劳之外,又有七伤,饱食而伤,忧郁而伤,过饮而伤,房室而伤,饥馁而伤,劳苦而伤,经络营卫气伤。其伤则在气,而病则在血,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也。血所以润身而华色,血瘀而干,则肌肤甲错而不润,两目黯黑而不华。肝窍于目。《灵枢》:肝病者眦青(“五阅五使篇”),正此义也。血枯木燥,筋脉短缩,故中急而不缓。大黄(庶/虫)虫丸,甘草培土而缓中,杏仁利气而泻满,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庶/虫)虫,破瘀而消?Y,芍药、地黄,清风木而滋营血,黄芩、大黄,泻相火而下结块也。
凡五劳七伤,不离肝木,肝木之病,必缘土虚。以中气劳伤,己土湿陷,风木郁遏,生气不达,于是贼脾位而犯中原。脾败不能化水谷而生肌肉,故嬴瘦而腹满。肝藏血而窍于目,木陷血瘀,皮肤失荣,故肌错而目黑。大黄(庶/虫)虫丸,养中而滋木,行血而清风,劳伤必需之法也。